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峰上千尋1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畏浮雲遮望眼2自緣3身在最高層。

導賞

這首詩是詩人三十來歲時的作品,寫他登飛來峰時的所見所感。
詩人登上飛來峰上的千尋塔,雞鳴時看見紅日冉冉升起;詩人遙望遠方,並不擔心視線被白雲遮擋,因為自己正站在塔的最高處。
本詩的前兩句,寫飛來峰和千尋塔的概貌。飛來峰原來就高峻陡險,且在這高高的峰顛上還有千尋高塔,詩人所處位置之高自可想而知了。通過誇張的手法,顯現高遠開闊的眼界。山高、塔高,所見則遠,不僅水光瀲灩的西湖可以盡收眼底,滔滔入海的錢塘江也隱約可見。由錢塘江入海,又自然地聯想到海上日出的宏偉景象。詩人沒有親眼看見,所以用「聞說」。雞鳴日出本是從前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但在古人的詩歌中往往帶有神話的色彩。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李白說:「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在《天台》一詩中,孟浩然更說:「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王安石登高遠眺,自然想起了古人關於海日天雞的詩句,引出美妙的遐想。
第三、四句表現了詩人由登臨的歡愉心情,進一步生出積極奮鬥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經世濟民的才華。「身在最高層」,浮雲已是飄游腳下之物,自然不能阻礙他的視線;心在最高層,則小人瑣碎紛雜的閒言,亦自然不能擾亂他的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這位年青政治家的抱負和自信。古人常用「浮雲蔽日」表達自己政治見解不被皇帝採納,反受小人的陷害。而王安石的詩卻是胸懷豪壯,表達出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立場和信心。
《登飛來峰》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前人的詩句,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報國的情懷,施展抱負的決心,意旨深遠。「浮雲」一語,固然可以專指當時王安石所處的政治環境,但亦可以看作生活道路上的障礙,還可以比喻一切蒙蔽真理的事物。詩人在這首詩帶出的,是富有哲理的主題。

查閱次數:1987
資料來源:
朗讀:《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文)、龔廣培(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王安石

王安石,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北宋神宗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國公,世稱王荆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進士,初任淮南判官簽書,歷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點及參知政事。先後兩度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執掌朝政期間,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因政策時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對,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謚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論古文、詩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說理古文,深於經術,議論透闢,得力於先秦諸子。他的詩歌,取法韓愈,下開江西詩派之風氣。宋紹興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補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詩注》五十卷《目錄》三卷附《年譜》一卷傳世,另著有《周官新義》及《唐百家詩選》。

查閱次數:3229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西,與靈隱寺隔溪相對,高一百六十八米。相傳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曾說此山很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到中國來,人們便稱之為飛來峰。

王安石這首詩所寫的,是不是杭州的飛來峰,歷來都有人提出疑問。有人指出杭州的飛來峰無塔,和詩的內容不吻合。王安石所寫的,可能是飛來峰後不遠的北高峰。明清人引此詩,有題作《詠北高峰》的。北高峰海拔三百餘米,登高望遠,可以見到錢塘江。此外,亦有人認為飛來峰其實是飛來山之誤。飛來山在浙江紹興城南,其上有應天塔。

無論王安石登的是哪一座山,他都是藉登高望遠,表達他高瞻遠矚的胸懷。王安石在1050年任浙江鄞縣知縣期滿,回故鄉江西臨川,途經江南時,登臨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這首七絕。王安石到鄞縣就職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積極的實幹精神,受到百姓的歡迎,卻遭到守舊官吏們的阻撓反對。但此時王安石卻是不畏人言,敢於革新,《登飛來峰》就是這種豪情的反映。

資料來源:
《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