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泰山之陽1汶水2西流;其陰,濟水3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4當其南北分者5古長城6也。最高日觀峯7,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8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9、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10,至於泰安。
泰山的南面,有一條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有一條濟水向東流去。因此,凡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作為南北分界線的,便是古長城。那最高的日觀峰,就在長城南面十五里。我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師冒着風雪,經由齊河、長清兩縣,穿入泰山的西北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府的。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遶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是月丁未11與知府朱孝純子潁12,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13,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遶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14。余始循以入,道少半15,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這月丁未日,和知府朱孝純子頴,從南山腳上去。全程是四十五里,一路都是石砌的盤道,共約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間的那一道山谷環繞在泰安城下,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我最初沿着這道山谷進去,約莫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了中嶺,再沿着西邊山谷前進,便直達山頂。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16,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17,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18如畫,而半山居霧19若帶然。
古時候登泰山,是沿着東谷進去,路上有所謂「天門」的地方。東邊山谷,古時就叫做「天門谿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所經過的中嶺,以至上到山頂,凡是有崖壁擋在路邊的,人們也都叫做「天門」。沿路霧氣迷茫,冰塊又滑,盤道的石磴幾乎沒法走上去。等到已經上去了,蒼山上披着白雪,映得南天一片光明。遠看斜陽照射城郭,襯得汶水和徂徠山恍如圖畫,而藏在霧裏的山腰更像繫着一條白帶一般。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戊申20,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21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22,稍見雲中白若樗蒱23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24,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25,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第二天戊申,是月尾,在天還未明的時候,便和子頴坐在日觀亭上,等候太陽出來。大風揚起了積雪直打到臉上。亭子東邊從腳下起都瀰漫着雲層,約略看見雲層裏面立着幾十個白得像摴蒱一樣的,是山。遠看天雲合縫處,結成一條有着不同顏色的線,一會兒便變成五彩燦爛。太陽上來了,正紅得像丹砂,下面有動搖的紅光襯托着,
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皜駮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26,或否。絳皜駮色27,而皆若28。亭西有岱祠29,又有碧霞元君祠30。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有人說:「這便是東海。」回頭看看目觀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已經受着太陽,有的沒有,紅紅白白的顏色混雜着,卻都像曲着身子一樣。亭子西邊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邊。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迹。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31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32僻不當道者33,皆不及往。山多石少,石蒼黑色,多平方,少34。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35,無鳥獸音迹。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
這天參觀沿路的石刻,只自唐朝顯慶以後的還清楚,那些遠古的石刻都完全模糊消失了。荒僻不在路邊的,都來不及去看。山上石頭多,泥土少。石頭作暗綠帶黑的顏色,形狀平方的多,圓的少。很少別的種類的樹,多的是松樹;都生在巖石的裂縫裏,全是平頂。山裏只有冰雪,沒有瀑布和流冰。也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一看,附近幾里看不見樹木,只有雪和人的膝蓋一樣齊。桐城姚鼐記。

導賞

本文是遊記,描寫攀登泰山的情形及在泰山頂上的所見。
文分七段:(1) 總述泰山的形勢。(2) 記敍攀登泰山的路徑及沿路的風景。(3) 描寫觀日出時的情形。(4) 記泰山的古代建築。(5) 記泰山的石刻。(6) 總結泰山的特點。(7) 作者署名。
全篇着墨不多,而泰山的面貌畢現,後世推為自古遊泰山文字的壓卷作品。

查閱次數:2658
資料來源:
朗讀:錢景亮(粵)、林珂宇(普)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馮倩雯(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姚鼐

姚鼐,生於清世宗雍正九年,卒於清仁宗嘉慶二十年(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字姬傳,一字夢穀,號惜抱,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清朝開館修《四庫全書》,任纂修官。晚年主講江南、紫陽、鍾山各書院。從學者眾,稱惜抱先生。姚鼐為「桐城派」古文大家。論學主張集義理、考據、詞章之長。所著古文,風格簡潔嚴整,論文講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其所編《古文辭類纂》,對清代中葉以後的散文影響甚大。有《惜抱軒全集》。

查閱次數:2305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篇選自《惜抱軒集.文集》卷十四。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五),作者辭官歸里,途經泰安,與友人登臨泰山,寫成這篇遊記。時值深冬,作者將所見的景物作細緻的描述,使人如見其景,如臨其地。本文風格簡潔嚴整,是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之一。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