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曰:舜发于畎亩1之中,傅说举于版筑2之间,胶鬲举于鱼盐3之中,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7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先生说:「舜是从田间起家的,传说是从筑墙的刑徒中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举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吏手里得释放而举出来的,孙叔敖是从海滨小民中举出来的,百里奚是从买卖交易中举出来的。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的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心志苦痛,使他的筋骨疲劳,使他的肠胃饥饿,使他的身体穷困,每有作为总搅扰得他不能顺遂;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以动心忍性89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10于虑,而后11征于色12,发于声,而后13入则无法家拂士1415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原是为了惊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加给他所缺乏的能力。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心里困苦,思虑闷塞,然后才能被激发而有所作为;在面容上现露出来,在言语中发表出来,然后才能使人明白。在国内如果没有恪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士子,在国外如果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威胁,这样的国家便常会灭亡。(懂得了这个道理),然后就可以知道在忧患中才能生存,在安乐中便会死亡了。」

导赏

影响中国人思想发展最深远的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孟子生于战国中期,相传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后来迁到邹国。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的门人,后来把孔子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就具体谈到如何在自身的修养和政治上发扬「仁」的思想,提出一套更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以墨家的言论最为盛行。孟子常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其他各家言论加以抨击。孟子也曾仿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施行仁政,可惜成效不大。到了晚年,孟子只好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很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这里节选的一段出自《孟子.告子下》,只有约一百五十字,其中提出一个孟子具代表性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以此为题。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的思想,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练。这个选段篇幅虽短,却精要地说明这个道理。
这段开始先举出六个古人的例子,包括舜由耕田小子成为君主,傅说由泥水匠变为武丁的名相,胶鬲由当小贩到辅助周武王;管仲曾因辅助公子纠失败而下狱,后来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孙叔敖曾隐居海边,后被楚王任用为相;百里奚曾为奴隶,秦穆公在市集把他赎回后重用为相。这些人都是前期受苦,后终成大业。孟子接着提出他要说的道理: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交给某人时,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忍饥挨饿,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是为了振奋他的心志,坚毅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他认为,人的成材得力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便会越大。孟子在此强调的是个人的奋发努力,并要自觉地不断磨练意志,为的是承担将来更大的使命。
孟子很重视后天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其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几句,已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作为面对困境时的激励。
篇中接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就是说人常常犯错误,要受到教训才会改正。当人心中感到困扰,思虑受到阻挠,才会振作起来;看到别人表露不满的脸色,发出声音来批评,才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在人生中,打击和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人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往往可成为人生的宝贵财产。
下面由个人修养说到国家的情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示如内部没有严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很容易灭亡。最后作出结论,由此可见,忧患可使人生存,安乐却可使人败亡。
孟子在篇中用了大部分篇幅去说明「生于忧患」的道理,却只用了三句去说明「死于安乐」。他的重点是人的意志的磨练,因此不断反复说明,而当读者清楚明白了「生于忧患」的道理后,与此相反的「死于安乐」也就很容易明白,不用多费唇舌了。
《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与弟子共同编纂的,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记录了大量孟子向君主进行游说时的对话。不过,与早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比较,无论篇章结构,还是言辞文采,《孟子》的文章都显得更完整、更生动、更有文学色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是一篇中的选段,未可看到整体文章的结构铺排,但已可看到一些《孟子》文章的典型写作特色。孟子的文章精于说理,为了容易使人明白和信服,他常会举出一些例证。像本篇开头便有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经历了困苦的人后来会达至成功,是后来他要说的「生于忧患」道理的有力例证。孟子文章的另一个特色是辞采十分丰富,文中经常运用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像本篇所举六个古人例证,便用了两组排比句。对偶句则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文中说理部分更运用大量三字和四字的排比句,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些连贯而下的短句,给人明确、肯定的感觉,加强了说服力。这些行文特色,成了后世论说文的极佳典范。

查阅次数:37757
資料來源:
朗读:杨月波(粤)、白雪莲(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甘玉贞《古代散文导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贞(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孟子》

《孟子》一书,有以为是孟子自撰,有以为是其门人所记,《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类,今存七篇。 宋以后列于经部,朱熹将它与《论语》、《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篇合成《四书》,为之作注,从此成儒家经典。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赫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大思想家。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身处战乱的时代,提倡「民贵君轻」,主张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诸侯所采纳,于是退而讲学著述。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通行注本有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宋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

查阅次数:4037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孟子晚年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很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本篇出自《孟子.告子下》,只有約一百五十字,其中提出一個孟子具代表性的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以此為題。孟子繼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過則勿憚改」的思想,非常強調意志鍛煉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張在逆境中得到磨練。這個選段篇幅雖短,卻精要地說明這個道理。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