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汜南5
晋君同秦君合兵包围了郑国,这是因为从前晋文公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接待他,并且现在又归附到楚国那边去。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言于郑伯6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7必退。」
佚之狐向郑君提意见:「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他们的军队一能够退走。」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9而出。
郑君听了他的话,就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道:「臣在壮年的时候,还及不上别人;如今老了,更加是不中用的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够早用你,如今国家危急了才来求你,这是我不好。然而郑国若是灭亡,你也要受害哩!」烛之武答应了,当夜就缒下城去。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0。越国以鄙远11,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2?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3行李14之往来,共其乏困15,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见着秦君,说:「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若把郑国灭掉,对您有什么利益的话,自然敢烦您的大军来讨伐。不过要说越过别人的国土,来保全一去僻远的属地,您也一定知道是件不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说起来,那又为什么把郑国灭掉,徒然便宜了您的邻国,使它的领土增广呢?您的邻国的领土一增加,相应地您的领土就得灭少。假若把郑国留下来,作为您东方旅途上的一个主人,您有使者往来,它便可以供应招待,这对于您来说,也是一点害处都不会有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且君尝为晋君赐16矣,许君焦、瑕17,朝济而夕设18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19?既东20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21,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再说,您从前对于晋君是帮过忙的了,他曾应许拿焦、瑕两个城来送给您作为报答,谁知道早晨刚刚渡过黄河,到晚上就筑墙设防,不给您了,这是您知道的呢。要说晋国这个国家,哪里会有知足的时候?既然在东边扩张领土把郑国囊括了去,接着就会再向西方伸展。如果不是去打秦国的主意,此外还能从哪里可以侵夺土地呢?秦国削弱,晋国得到好处,您自己想想好了!」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2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23戍之,乃还。
秦君听了,觉得他说得不错,便同郑国订了和约,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留在郑国防守,自己带着军队回去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24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5因人之力而敝之26,不仁;失其所与27,不28;以乱易整29,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截击秦军,晋文公道:「不能这么办。我们不是这个人的力量,到不了现在这个地步的。受过人家的帮助,再翻回头来打人家,这是不仁;丧失了和自己联盟的友邦,这是不智;用分裂来代替团结,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罢。」于是晋军也退走了。

导赏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作品,除了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大放异彩,另一种重要文类就是历史散文。这时期最有名的历史书是孔子所编的《春秋》。其实自周代起各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春秋」一词代表一年四季,因此当时的历史书都通称「春秋」。孔子所编《春秋》原是鲁国的历史记录,孔子加以整理作为学生的教材,后来成了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春秋时代」的得名也是取自这部书。《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所编《春秋》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记载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很多事件只有标目,但语焉不详。于是后来又出现了以《春秋》为纲目,就各事件加以说明或补充的「传」,像现在仍流传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并称「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人称颂。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前相传《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也有人认为它实质上是一部同样根据鲁国历史而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所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与《春秋》相约,但全书共十八万字,字数是《春秋》的十倍。《左传》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就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作记述和评论,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这里介绍《左传》一篇记述外交事件的《烛之武退秦师》。这段历史故事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是后人所加。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只得派人到敌营进行交涉。烛之武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终于成功说服秦国退兵,逼使晋军也不得已撤退,最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篇章第一段交代事件的缘起。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兵围郑,因为郑国对晋无礼,而且依附楚国。这里说两国出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年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并没有礼待他;二是在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0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郑国知道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不过,晋国仍是在两年后发兵攻郑。秦国则是晋国的盟友,应晋国之邀共同去攻击另一个阵营的国家,目的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当时两军已进驻郑国的领地,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郑国形势十分危急。
第二段写郑国的对策。郑国的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如果能派烛之武往见秦君,必可使他退兵。郑文公依从他的意见,打算派烛之武当说客。烛之武却推辞,说自己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年纪大了,更不能做些什么。篇中虽然没有介绍烛之武的背景,但在人物的对话中,已可领略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烛之武应是难得的人材,但一直不受重用,到了危急关头,由于佚之狐的举荐,郑文公才起用他。当然烛之武感到不是味儿,说出了推辞的话。我们看到郑文公也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他立即向烛之武道歉,承认不能及早重用他是自己的过错,又向他晓以大义,说如国家灭亡,对他也是不利的。烛之武被郑文公说服,答应当说客。
第三段是游说的内容。烛之武在夜里以绳子吊下城墙而出,从这举动可见这次出访是秘密地进行的。他见到秦穆公,并没有为郑国恳求他退兵,反而以秦国的利益角度为他做分析。他说郑国在两强国围攻下,知道必亡。可是亡郑对秦并没有好处,因为晋在秦和郑两国之间,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即使战胜也难以把郑的土地纳入秦国版图。如果灭了郑国,也只是让晋国得益,使它的领土大增。而当你的邻国越强大,自己的势力就相对越薄弱。相反,如保留郑国,它可以作为秦国在往东路上的盟友,让秦国使者在来往路上得到供应,对秦国而言也没有害处。烛之武接着指出晋国的野心和与秦国的矛盾。秦穆公对晋国两代君主有恩,曾派人护送晋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答应把焦和瑕两个城池给秦,但他回国后却食言,派兵防卫两个地方而不予秦国。烛之武认为晋国贪得无厌,当它吞并了东面的郑国,便会向西扩展它的势力,到时它只会略夺秦国的土地。因此,这次攻郑是损害秦国而俾益晋国之举,这样吃亏的事只有秦穆公会做。
秦穆公听到烛之武的一番话后很高兴,答应与郑国结盟,并派三位将领守卫郑国,然后退兵回国。晋国主将狐偃看到秦国背弃与晋的结盟,请晋文公发兵与秦对战。晋文公却不想破坏与秦的友好关系,认为自己靠秦穆公的帮助才有今天,如反过来攻打秦军,就是不仁;两个盟友国反脸,由朋友变为敌人,就是不智;以混乱相攻伐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因此晋军也退兵回国。
这篇章让我们看到烛之武在国家危急之际,如何以个人的机智和辩才,不费一兵一卒而令秦、晋两个大国退兵,解救了国家。他采用极其高明的游说方法,面对强大的霸主,并没有摇尾乞怜,而是看准了他们这次出兵的目标和矛盾,以分化离间的方法,把他们逐一击破。秦、晋两国大军压境,郑国绝无抵挡之力。不过,这次战役的发动者是晋国,有意略夺郑国的土地来扩展势力。秦国只是受晋国邀请而出兵的盟友,并没有强烈的灭郑意图。烛之武看准了这种形势,特别向秦伯分析灭郑对秦无益兼且有害,更提出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拉拢他反过来保护郑国。秦的势力足以和晋抗衡,逼使晋国忌秦而退兵。从这连串角力,我们看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形势,以及利害冲突的矛盾。
这一段历史记录篇幅很短,所交代的事件有条不紊,用字简洁而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突出。篇中以人物对话为主,在对话之间已显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对话也使人物性格活灵活现。烛之武的识见、机智和胆色在短短一番话中表露无遗;郑文公和晋文公的话也反映了作为诸侯国主的气度。《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与其他同期散文相比,可说是文学性最强的。它的叙事能力、场面描写和人物刻划都十分出色,对后世的历史作品,甚至传记、小说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查阅次数:5199
資料來源:
朗读:杨月波(粤)、程广寛(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甘玉贞《古代散文导读──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贞(粤)、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左传》

《左传》是一部记事详实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生平不详。 与《公羊传》、《谷梁传》列为《春秋》三传。 《左传》一书,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左传》既是史学名著,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记言或记事,都很精简,文中善用简约的语句去表达人物的辞令和行为。 记叙利亚大战役和复杂的情节,亦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是叙事散文中的杰作。

查阅次数:3529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本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是魯僖公三十年九月裏發生的事。魯僖公三十年,即周襄王二十二年,亦即公元前六三零年。燭之武,人名,鄭國的大夫。那時晉國約同秦國連兵攻打鄭國,已經包圍了鄭國的京城,情勢相當危急。鄭國派燭之武到秦營,說服秦君退兵,晉軍因亦解圍而去,鄭國賴以免於滅亡。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