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侯、秦伯圍鄭1,以其無禮於晉2,且貳於楚3也。晉軍函陵4,秦軍汜南5
晉君同秦君合兵包圍了鄭國,這是因為從前晉文公流亡的時候,鄭國沒有接待他,並且現在又歸附到楚國那邊去。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言於鄭伯6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7必退。」
佚之狐向鄭君提意見:「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他們的軍隊一能夠退走。」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9而出。
鄭君聽了他的話,就去請燭之武。燭之武推辭道:「臣在壯年的時候,還及不上別人;如今老了,更加是不中用的了。」鄭文公說:「我沒有能夠早用你,如今國家危急了才來求你,這是我不好。然而鄭國若是滅亡,你也要受害哩!」燭之武答應了,當夜就縋下城去。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10。越國以鄙遠11,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12?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3行李14之往來,共其乏困15,君亦無所害。
燭之武見着秦君,說:「秦、晉兩國包圍了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若把鄭國滅掉,對您有什麼利益的話,自然敢煩您的大軍來討伐。不過要說越過別人的國土,來保全一去僻遠的屬地,您也一定知道是件不很容易的事情。這樣說起來,那又為什麼把鄭國滅掉,徒然便宜了您的鄰國,使它的領土增廣呢?您的鄰國的領土一增加,相應地您的領土就得滅少。假若把鄭國留下來,作為您東方旅途上的一個主人,您有使者往來,它便可以供應招待,這對於您來說,也是一點害處都不會有的。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且君嘗為晉君賜16矣,許君焦、瑕17,朝濟而夕設18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19?既東20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21,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再說,您從前對於晉君是幫過忙的了,他曾應許拿焦、瑕兩個城來送給您作為報答,誰知道早晨剛剛渡過黃河,到晚上就築牆設防,不給您了,這是您知道的呢。要說晉國這個國家,哪裏會有知足的時候?既然在東邊擴張領土把鄭國囊括了去,接着就會再向西方伸展。如果不是去打秦國的主意,此外還能從哪裏可以侵奪土地呢?秦國削弱,晉國得到好處,您自己想想好了!」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秦伯22,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23戍之,乃還。
秦君聽了,覺得他說得不錯,便同鄭國訂了和約,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留在鄭國防守,自己帶着軍隊回去了。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子犯24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5因人之力而敝之26,不仁;失其所與27,不28;以亂易整29,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子犯請求截擊秦軍,晉文公道:「不能這麼辦。我們不是這個人的力量,到不了現在這個地步的。受過人家的幫助,再翻回頭來打人家,這是不仁;喪失了和自己聯盟的友邦,這是不智;用分裂來代替團結,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罷。」於是晉軍也退走了。

導賞

春秋戰國時代的散文作品,除了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大放異彩,另一種重要文類就是歷史散文。這時期最有名的歷史書是孔子所編的《春秋》。其實自周代起各諸侯國都有史官記錄當時發生的事件,「春秋」一詞代表一年四季,因此當時的歷史書都通稱「春秋」。孔子所編《春秋》原是魯國的歷史記錄,孔子加以整理作為學生的教材,後來成了讀書人必讀的經典,「春秋時代」的得名也是取自這部書。《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孔子所編《春秋》的特點是「言簡意賅」,記載242年歷史只用了一萬八千字,很多事件只有標目,但語焉不詳。於是後來又出現了以《春秋》為綱目,就各事件加以說明或補充的「傳」,像現在仍流傳的《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並稱「春秋三傳」,其中以《春秋左氏傳》最為人稱頌。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以前相傳《左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但也有人認為它實質上是一部同樣根據魯國歷史而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所記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與《春秋》相約,但全書共十八萬字,字數是《春秋》的十倍。《左傳》内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弑等,就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作記述和評論,對後世史學和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這裏介紹《左傳》一篇記述外交事件的《燭之武退秦師》。這段歷史故事載於《左傳.僖公三十年》,題目是後人所加。公元前630年,晉、秦兩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只得派人到敵營進行交涉。燭之武承擔了這個艱巨的任務,終於成功說服秦國退兵,逼使晉軍也不得已撤退,最後解除了國家的危機。
篇章第一段交代事件的緣起。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兵圍鄭,因為鄭國對晉無禮,而且依附楚國。這裏說兩國出兵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當年晉文公流亡路過鄭國時,鄭國並沒有禮待他;二是在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0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鄭國知道形勢不妙,立刻派人出使晉國,與晉修好。不過,晉國仍是在兩年後發兵攻鄭。秦國則是晉國的盟友,應晉國之邀共同去攻擊另一個陣營的國家,目的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當時兩軍已進駐鄭國的領地,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南,鄭國形勢十分危急。
第二段寫鄭國的對策。鄭國的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如果能派燭之武往見秦君,必可使他退兵。鄭文公依從他的意見,打算派燭之武當說客。燭之武卻推辭,說自己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現在年紀大了,更不能做些甚麼。篇中雖然沒有介紹燭之武的背景,但在人物的對話中,已可領略到他們之間的關係。燭之武應是難得的人材,但一直不受重用,到了危急關頭,由於佚之狐的舉薦,鄭文公才起用他。當然燭之武感到不是味兒,說出了推辭的話。我們看到鄭文公也是勇於承認錯誤的人,他立即向燭之武道歉,承認不能及早重用他是自己的過錯,又向他曉以大義,說如國家滅亡,對他也是不利的。燭之武被鄭文公說服,答應當說客。
第三段是游說的內容。燭之武在夜裏以繩子吊下城牆而出,從這舉動可見這次出訪是祕密地進行的。他見到秦穆公,並沒有為鄭國懇求他退兵,反而以秦國的利益角度為他做分析。他說鄭國在兩強國圍攻下,知道必亡。可是亡鄭對秦並沒有好處,因為晉在秦和鄭兩國之間,秦國幫助晉國攻打鄭國,即使戰勝也難以把鄭的土地納入秦國版圖。如果滅了鄭國,也只是讓晉國得益,使它的領土大增。而當你的鄰國越強大,自己的勢力就相對越薄弱。相反,如保留鄭國,它可以作為秦國在往東路上的盟友,讓秦國使者在來往路上得到供應,對秦國而言也沒有害處。燭之武接着指出晉國的野心和與秦國的矛盾。秦穆公對晉國兩代君主有恩,曾派人護送晉惠公回國即位,晉惠公答應把焦和瑕兩個城池給秦,但他回國後卻食言,派兵防衞兩個地方而不予秦國。燭之武認為晉國貪得無厭,當它吞併了東面的鄭國,便會向西擴展它的勢力,到時它只會略奪秦國的土地。因此,這次攻鄭是損害秦國而俾益晉國之舉,這樣吃虧的事只有秦穆公會做。
秦穆公聽到燭之武的一番話後很高興,答應與鄭國結盟,並派三位將領守衞鄭國,然後退兵回國。晉國主將狐偃看到秦國背棄與晉的結盟,請晉文公發兵與秦對戰。晉文公卻不想破壞與秦的友好關係,認為自己靠秦穆公的幫助才有今天,如反過來攻打秦軍,就是不仁;兩個盟友國反臉,由朋友變為敵人,就是不智;以混亂相攻伐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因此晉軍也退兵回國。
這篇章讓我們看到燭之武在國家危急之際,如何以個人的機智和辯才,不費一兵一卒而令秦、晉兩個大國退兵,解救了國家。他採用極其高明的遊說方法,面對強大的霸主,並沒有搖尾乞憐,而是看準了他們這次出兵的目標和矛盾,以分化離間的方法,把他們逐一擊破。秦、晉兩國大軍壓境,鄭國絕無抵擋之力。不過,這次戰役的發動者是晉國,有意略奪鄭國的土地來擴展勢力。秦國只是受晉國邀請而出兵的盟友,並沒有強烈的滅鄭意圖。燭之武看準了這種形勢,特別向秦伯分析滅鄭對秦無益兼且有害,更提出鄭國可作為秦國的東道主,拉攏他反過來保護鄭國。秦的勢力足以和晉抗衡,逼使晉國忌秦而退兵。從這連串角力,我們看到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複雜形勢,以及利害衝突的矛盾。
這一段歷史記錄篇幅很短,所交代的事件有條不紊,用字簡潔而內容豐富,人物性格突出。篇中以人物對話為主,在對話之間已顯示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各人之間和國家之間的複雜矛盾關係。對話也使人物性格活靈活現。燭之武的識見、機智和膽色在短短一番話中表露無遺;鄭文公和晉文公的話也反映了作為諸侯國主的氣度。《左傳》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但與其他同期散文相比,可說是文學性最強的。它的敘事能力、場面描寫和人物刻劃都十分出色,對後世的歷史作品,甚至傳記、小說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查閱次數:5233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粵)、程廣寛(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甘玉貞《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文)、甘玉貞(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左傳》

《左傳》是一部記事詳實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西漢以後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生平不詳。與《公羊傳》、《穀梁傳》列為《春秋》三傳。《左傳》一書,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文獻。《左傳》既是史學名著,同時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記言或記事,都很精簡,文中善用簡約的語句去表達人物的辭令和行為。記敍大戰役和複雜的情節,亦層次分明,結構縝密,是敍事散文中的傑作。

查閱次數:3543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是魯僖公三十年九月裏發生的事。魯僖公三十年,即周襄王二十二年,亦即公元前六三零年。燭之武,人名,鄭國的大夫。那時晉國約同秦國連兵攻打鄭國,已經包圍了鄭國的京城,情勢相當危急。鄭國派燭之武到秦營,說服秦君退兵,晉軍因亦解圍而去,鄭國賴以免於滅亡。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