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灞橋餞別(《漢宮秋》第三折)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着唱。【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1休輕放23咫尺如天樣4,慢慢的捧玉觴5。朕本意待尊前6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7,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8着唱。
【殿前歡】則甚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裏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殿前歡】則甚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9。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10,那一會想菱花鏡裏妝,風流相,兜的11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12
【七弟兄】說甚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七弟兄】說甚麼大王,不當13,戀王嬙,兀良14,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導賞

《灞橋餞別》輯自《漢宮秋》第三折,第三折原有十二支曲,此三支曲都是漢元帝所唱(基於元雜劇體制,每一折中,皆某一角色獨唱到底,故第三折十二支曲全皆漢元帝所唱),着重表現漢元帝被迫離別王昭君時的痛苦心情。
【步步嬌】曲詞前有一段賓白科介(劇中的動作對白):「(做下馬科)(與旦打悲科)(駕云)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酒(唱)」,元帝下馬,與昭君都表現得很悲慟,並與昭君餞酒,後即唱出此曲。「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三句,《陽關三疊》曲雖始於唐代王維,但戲劇情節用語可超越實際時序先後,漢代故事用唐人曲故,亦不為病;「咫尺如天樣」即近在咫尺但卻如天高之闊遠的樣子。接着「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着唱」三句,寫離別之苦,六朝江淹《别賦》有名句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既令人黯然銷魂,古今不少文學經典都有寫離別的片段,此處比之,特色在突出了對離人欲「延長別離時刻」,元帝勸昭君的餞別酒,囑咐要「慢慢的捧玉觴」,又道「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和「你則與我半句兒俄延着唱」,「慢慢的」、「捱些時光」、「俄延着唱」都是強調元帝內心不欲捨、不欲離的情感;又,從來歌唱協宮商、不走調,是很重要的,但為了要令彼此相處的時間拖長一些,元帝寧願撫琵琶而歌的昭君「劣了宮商」,也要把歌唱得慢些,不捨之情可見何其深。
【殿前歡】曲詞前有一段科介賓白,昭君留下舞衣予元帝留念(漢家衣服),故此元帝唱「則甚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因發出人已去,則「留下舞衣裳」又何用的嘆喟,「被西風吹散舊時香」首字是襯字,後七字句被元代元維套用作所撰《昭君出塞》詩首句,此句之佳,在於以舞衣被吹散舊香,隱喻與所愛之人被迫離散,承接留衣記念情節而起波瀾。接下來,「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裏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數句曲詞,更由此眼前物而想像到未來,即昭君去後的日子,從此心怕自己乘坐的宮車,駛過通往後宮的青苔巷,宮中車巷長滿青苔當然是藝術想像,昭君人去後,元帝亦懶再到後宮,故車巷也會長滿青苔;椒房本是皇后所居,曲中用以借代後宮。但元帝的想像並未就此停下,他還想到若然入到後宮昭君昔日居處,看到她昔日所用的菱花形的鏡子,她照鏡上妝的端好嫵媚樣子,突然又浮現在心頭,那將會是何等的難受呢!這一段想像是【殿前歡】曲最大的特色,人尚在眼前已想到人去後的情景,從今怕到的心情,進而想到攬物思人的悽楚,以反襯目前分別之艱難痛苦。末二句云「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將「昭君出塞」與「蘇武還鄉」對舉,蘇武之能回國令人欣慰,但對昭君之幾時能回來,卻是懸疑,令人惆悵不已。
【七弟兄】曲前昭君正行遠,戲劇賓白是尚書對元帝加勸,元帝對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卻不能留住昭君而惱恨不已,尤其是當他看見昭君臨去回頭而望,因唱「說甚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此際元帝的悲情漸升至高潮,自慚身為君王。「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二句,寫眼前景,風雪中旌旗節仗的影子晃動,鼓音號角在發出悲壯的音聲,與元帝心中的感情波動應合;此二句本化自杜甫《閣夜》詩句「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二句之佳,上句是耳所聽到的,下句是眼睛所見到的,馬致遠句襲取了杜甫寫夔州的詩句,轉寫長安灞橋餞別之景,情景交融,文學技巧極高。
元雜劇本供搬演,配以北曲,今樂譜雖不存,但因曲詞是韻文,故仍具「音樂性」,有聲情之美。因其北曲性質,雜劇曲詞在押韻上是平庂通押,句子或多加插「襯字」輕聲快讀以歌唱。
【步步嬌】六句全押韻,依《中原音韻》屬「江陽」韻,雖「放、樣、唱」(仄聲)與「觴、光、商」(平聲)平仄不同,但在粵讀仍覺押韻。此曲情感主要是不捨之情,節奏、句調慢咽含哀,以渲染整體上的悲劇氣氛。明代孟稱舜編《酹江集》在所選《漢宮秋》的眉批說:「讀《漢宮秋》劇,真若孤雁橫空,林風蕭蕭,遠近相和。前惟白香山潯陽江頭《琵琶行》可相伯仲耳。」評價極高,蓋指此類情調。
【殿前歡】的押韻與【步步嬌】相似,「裳、香、巷、房、妝、相、上、鄉」平上去通押,每一韻與想像之辭應合,表現出想像層次感;尤其「怕宮車再過青苔巷」,到「猛到椒房」,再到「想菱花鏡裏妝」,想起「風流相」,然後一轉至眼前「看今日」二句,極盡思想感情的轉折。
【七弟兄】曲短,又帶數短語,開首語調短促帶出心情之亂,「說甚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始道出「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語是傷心之極,末二句用景物聲音寫內心,言有盡而意無窮,且暗喻有關民族的哀嘆。

查閱次數:3164
資料來源:
朗讀:《積學與涵泳——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積學與涵泳——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積學與涵泳——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文)、(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馬致遠

馬致遠(約公元一二五〇——一三二一前後),號東籬,元代戲曲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浙江省提舉(省務官)。在大都曾參加小說、戲曲作者與藝人共同組織的團體——元貞書會,晚年隱居田園,過着「紅塵不向門前惹」的恬淡生活。

馬致遠一生從事雜劇(元代戲劇劇種)創作,負有盛名,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合稱「元曲四大家」,曾寫過雜劇十三種,現傳七種,劇作思想內容頗複雜,有歷史劇如《漢宮秋》;也有宗教劇如《岳陽樓》等。馬致遠又是傑出散曲作家,傳世有《東籬樂府》收有散曲約共一百二十六首。

馬致遠作品文詞清新,典雅雋永,在戲曲史上地位極高,明代曲評家賈仲明《凌波仙》吊詞譽之為「曲狀元」,朱權《太和正音譜》評賞馬氏「若神鳳飛鳴於九霄」,且「宜列群英之上」。

查閱次數:4093
資料來源:
《積學與涵泳——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創作背景

灞橋位於西安東十多公里處的灞河上,是古代東出長安必經之地。古人送別每於此地,故用「灞橋餞別」四字概括此段戲劇。

《灞橋餞別》三支曲【步步嬌】、【殿前歡】、【七弟兄】,選自馬致遠著名歷史劇《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漢宮秋》劇情寫漢代王昭君故事,漢元帝令毛延壽選宮女,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點破圖像,落選且打入冷宮。後元帝發現昭君美貌,納為妃,毛延壽逃入匈奴,挑撥單于強索昭君。滿朝文武既畏敵如虎,元帝忍痛讓昭君出塞,親到灞橋送別,至邊境,昭君投河自盡,元帝歸來夢見昭君逃返,纏綿中驚醒,但聞長空過雁哀鳴,悵恨不已。本劇重點在寫愛情,或隱含諷世之意;昭君之愛國思鄉情感,真摯感人,全劇曲詞流暢,哀感頑艷。第三折寫送別,《灞橋餞別》三曲即劇中漢元帝在送別時哀怨不捨所唱。

資料來源:
《積學與涵泳——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