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1中秋,歡飲達旦2,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3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明月幾時有?把酒4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5今夕是何年6。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7,高處不勝8寒。起舞弄清影9,何似在人間!
皎潔的月亮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我拿起酒杯問問清澈的天空。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甚麼年頭。我想乘着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亭臺樓閣內,抵受不了高聳雲端的寒意。在月殿翩翩起舞,玩賞舞動的冷清身影,怎比得上在人間呢!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朱閣10,低綺戶11照無眠12。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3
月亮轉移到朱紅色的樓閣前,月光低低地投進雕花的門窗,照着不能成眠的人。月亮對人應該不會有怨恨吧,但為甚麼總是在人離別的時候才又圓又亮呢?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伏晴出、盈虧圓缺,自古以來就難以圓滿。但願我們都能長久平安地生活,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導賞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藝,詩、文、詞、書法、繪畫都卓然成家,其中最為我們熟悉的是他的詞作,是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自唐末興起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用作抒情,多寫男女之間的繾綣、相思、離別,因此說「詞為豔科」。其實當時的士人只視填詞為小道,就像今天的歌詞,不會被當作重要的文學表達形式。同樣地,蘇軾在表達自己的政見或抱負時會寫文寫詩。他同時也填詞,但他與同期的詞人有些不同,他的詞並不局限在狹隘的男女私情,而是用這種文學形式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真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作中有家國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感懷之情,也有自然之趣、生活軼事,十分多樣化,改變了詞的寫作風格。相對於前人的婉約詞風,蘇軾就被譽為開創豪放詞派的宗師。
除了豪放詞,蘇軾的詞也不乏浪漫之作,題材中不少涉及「月」和「酒」。他的寫作風格與唐代的李白有相近之處,可以說,李白的唐詩,蘇軾的宋詞,都在一代文壇中獨領風騷。李白的《把酒問月》充滿奇特的想像,以月的恒久和人事變遷作對比,對人生有一番感悟,成了千古傳誦的名作。蘇軾為人熟悉的詞作《水調歌頭》,就是另一首「把酒問月」的名篇,詞中內容與李白《把酒問月》有相近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發揮,二者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水調歌頭》這首詞有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說明是在中秋夜歡飲之際所作,當然有月有酒,抒發的情懷是思念弟弟子由(蘇轍)。詞作於丙辰年,也就是兩首《江城子》寫成後一年。當時蘇軾任職密州,與弟弟已有七年沒有見面。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懷念亡妻,《水調歌頭》想念弟弟,可見他當時在密州常感寂寞,思念親人。
「詞」一般分為上下兩闋(或稱「片」)。《水調歌頭》上闋望月,下闋懷人。詞的開頭是一個問句,問青天上明月幾時有,寫法與李白《把酒問月》很相似。蘇軾大概是很喜歡李白這首詩,更模仿他的寫法。三四句寫「天上宮闕」,也是與《把酒問月》一樣,從賞月想到月裏嫦娥和她的月殿。李白常有「欲上青天覽明月」之想,蘇軾至此也有「我欲乘風歸去」之句,希望飛到月殿,一嘗做神仙的快感。既云「歸去」,也就自以為是從天上而來的「謫仙人」,像李白一樣。不過蘇軾與李白的想法有點不同,他始終較為「入世」,不想就此離別人間,於是給自己一個藉口,恐怕天上的瓊樓玉宇太冷,「高處不勝寒」。他留戀人間,其實是因為那裏有很多值得他留戀的人和事,例如他摯愛的親人。在中秋佳節,本應是人月兩團圓的日子,但蘇軾當時與親人長久離別,當月影升沉,在樓閣窗戶間流轉,只照着他輾轉難眠。此時他反而埋怨月亮為何偏偏在人離別的時候團圓,令人傷感。蘇軾的際遇欠佳,但他是個很達觀的人,常懂得自我開解。他想到人生有悲歡離合,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一樣,是宇宙間的定律,自古如此。因此自己又何必太執着,但願大家可以保重,雖相隔千里,仍可透過共同看到的月亮,傳遞相思之情。
這首詞包含大膽的想像,對月亮作了傳神的刻劃。然後又將「月有陰晴圓缺」的大自然現像與「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際遇結合起來,既是巧妙的比喻,又表達了曠達的思想;對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無奈,以一句「此事古難全」作自我開解。詞中最後「千里共嬋娟」的想法,也接近李白《把酒問月》中「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意思。同一個月亮,啟發了不同年代的詩人。不過李白較着重對月亮的個人感受,而蘇軾則較着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兩首作品既有共通,又各有千秋,同為千古絕唱。據宋代《苕溪漁隱叢話》記載:「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到今天人們談論寫中秋的文學作品,也一定會提起蘇軾的《水調歌頭》。

作者/出處

蘇軾

蘇軾,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初任福昌主簿,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涉作詩諷刺朝政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禮部尚書,其後屢遭貶謫,終任朝奉官。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時,關心百姓疾苦,有治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豐富,散文、詩、詞、書畫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縱橫揮灑,其詩奔放豪邁,清新暢達,富於理趣,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突破了唐五代詞綺艷柔靡的傳統,開創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吳興茅維刊本《東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叢刊》據南宋刊本影《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傳世。

查閱次數:12036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等。相傳隋煬帝開鑿汴河時曾製作《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蘇軾這首《水調歌頭》詞前有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說明是在丙辰年中秋夜歡飲之際所作,抒發的情懷是思念弟弟子由(蘇轍)。詞作於丙辰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蘇軾本來任職杭州通判,因為弟弟蘇轍在山東濟南任書記,所以他請求北調,被派到山東密州,可是仍然無法與弟弟會面。這時他與弟弟已有七年沒有見面,正當中秋節這個團圓的日子,不免想念弟弟,思潮起伏。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