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沈吟间,夏侯惇入账,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1屯兵日久2,欲要进兵,又被马超3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4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5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6,因而有感于怀。正沈吟7间,夏侯惇8入账,禀请夜间口号9,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行军主簿10杨修11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12。」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遶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遶寨私行13。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14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1516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17,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而笑,心恶之。又一日,塞北送酥18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19。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而笑,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20而起,21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疋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第三子曹植22,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23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24。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25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疋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26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27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计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28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计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29斩之可也。」植然其言30。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31。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32十余条,33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导赏

本文首先以「鸡肋」事件写杨修被曹操处死,然后倒叙「造花园」、「一合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和「答教」六件事,说明杨修被杀的因由。原来杨修为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恃才放旷,锋芒太露,于是令曹操不悦并心生顾忌,因而最终被杀。
开首三段先记述「鸡肋」事件,制造悬疑。曹操屯兵斜谷,进退两难而有意撤军,夜间有感而发,乃以「鸡肋」为暗号。行军主簿杨修由此猜中他的心意,于是教军士预先收拾行装,曹操知道后即以「惑乱军心」为由,下令把他推出营寨斩首,并将其首级悬挂于辕门外示众。在第四段开始,作者通过倒叙,道出杨修被斩的前因。文中点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屡次触怒曹操,因而种下被杀的祸根。作者通过以下六件事,一步步讲述杨修如何使曹操心生杀意:「造花园」一事,杨修猜中曹操在门上写上「活」字的意思,曹操「心甚忌之」;「一合酥」一事,曹操「心恶之」;到「梦中杀人」事件,杨修揭穿他假装梦中杀其近侍,再加上「藏吴质」一事,曹操怀疑杨修进谗言中伤曹丕而「愈恶之」;到「试才」时,杨修授曹植出城门之计,其后又为曹植准备「答教」,预先教他如何回答曹操的问题,曹操得悉后都「大怒」。这六件事,虽无明确的发生时间,却是相关连的。从解谜小事,到立储之争,曹操对杨修的憎恶情绪越来越强烈,故事情节层层递进,由小及大,引人入胜。末段「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一句,更明言「答教」一事之后,曹操已有杀杨修之意。
作者善于塑造人物,明写杨修,实写曹操。本文标题为「杨修之死」,作者通过「鸡肋」、「造花园」、「一合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和「答教」七件事塑造出杨修恃才放旷的形象,同时也藉杨修反映出曹操对身边的人的顾忌。作者所选材料,事事皆与曹操相关,事事皆谈曹操反应,尤其是「梦中杀人」一事,根本是以描写曹操为主。故本篇是藉杨修的言行,从侧面描写曹操。无论如何,本文不论是对杨修为人的塑造,还是对曹操性格的描写,都十分立体,尤其是两个人物在情节上互为影响,更能凸显作者塑造人物的纯熟手腕。
本文工于剪裁史料,并能将众多事情巧妙贯通。作者所记述的七件事,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的,仅有「鸡肋」一事,且杨修亦非因此事被杀。但将这七件事放在杨修身上,却合情合理。「造花园」与「一合酥」二事,近似文字游戏,作者让杨修成为解谜者,以凸显其才智。事实上,杨修确有才华,早年亦曾令曹操叹服。《世说新语‧捷悟》曾记载杨修破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题,故安排杨修解谜的情节,并无不合适之处。「梦中杀人」一事以曹操为主角,呈现其多疑而残忍的本性。「藏吴质」、「试才」和「答教」三件事,反映出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的过程。其时杨修为曹植亲信,为之出谋策划,争宠于曹操。根据史实,无论是曹丕或是曹植一派,均有不择手段之举,作者独写杨修如何行事败露,如此剪裁,一是衔接「杨修之死」,记其触怒曹操的经过;二是预示杨修与曹植以失败告终之必然性。
本文以人物对话主导情节,人物个性活灵活现。所记七件事,几乎都以对话为主。如「梦中杀人」一事,杨修所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语带双关,暗示曹操非在梦中,实有意为之,堪称点睛之笔。又如杨修解释鸡肋之意,在《三国志》中,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岛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作者则改写为:「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作者的改写,比史书所载,更能点破曹操恐为人笑的心理,塑造出其个性,同时语言亦更浅白,符合小说的特性。
总括而言,本文虽为《三国演义》其中一回之节录,但情节丰富,结构完整。当中章法伏笔的安排、人物性格的描绘、语言对话的运用等,都精妙绝伦。

查阅次数:1810
資料來源:
朗读:中国语文课程建议篇章,香港教育局(粤、普)
|
注释:中国语文课程建议篇章,香港教育局
|
译文:
|
导赏:中国语文课程建议篇章,香港教育局(文)、李婉华(粤)、程广寛(普)

作者/出处

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当元末乱世,确年不详。 为人性情孤介,平生事迹传说甚多:一说他「遭时多故」,南北飘流,「不知其所终」;一说他曾入义军张士诚幕;又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 有关罗贯中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 从他的创作中,可看出他对当时社会及政治状况的不满,因而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纲常名教为支柱的统一、安定局面。 著作除《三国志演义》最为有名外,尚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等小说,杂剧则有《龙虎风云会》。

查阅次数:1850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三國演義》屬於明清流行的章回體小說。此類小說是由宋元時期市井藝人的講史話本演變而來。當時習慣將一大段歷史故事拆分為若干部分,分別講述,每一回講述均承上啓下。後來將說話轉換成文字,便成了章回體小說。如今我們仍能在一些章回體小說中看見「話說」一詞,這正是市井藝人講述歷史故事時的常用語,足見其中之繼承關係。在格式上,章回體小說每一回皆有一回目,且對仗工整,像本文的回目「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羅貫中參考晉陳壽《三國志》與南朝宋裴松《三國志》注解,以及各種漢末三國史料、民間傳說等,將之融會貫通,造就虛實結合的故事情節,故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云:「《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七分實而三分虛,也成為了我們今天對《三國演義》真實性的大致評價。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約六十四萬字,最早於明嘉靖元年刊刻,該本稱作「嘉靖本」。至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的回目、文辭和詩文等處作了修改,而成「毛本」。在內容上,兩個版本相距不大。全書自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講述了漢末黃巾之亂到三國歸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故事,出場人物超過千人。本文截取自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資料來源:
中国语文课程建议篇章,香港教育局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