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沈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1屯兵日久2,欲要進兵,又被馬超3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4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5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6,因而有感於懷。正沈吟7間,夏侯惇8入帳,稟請夜間口號9,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時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行軍主簿10楊修11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時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12。」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遶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遶寨私行13。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14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1516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17,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而笑,心惡之。又一日,塞北送酥18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19。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而笑,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牀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歎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牀睡,半晌20而起,21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歎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疋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逕來告操,操令人於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操第三子曹植22,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23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24。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25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疋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26來告操,操令人於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害27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吩咐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計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28城門,卻密使人吩咐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計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29斬之可也。」植然其言30。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31。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餘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32十餘條,33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

導賞

本文首先以「雞肋」事件寫楊修被曹操處死,然後倒敍「造花園」、「一合酥」、「夢中殺人」、「藏吳質」、「試才」和「答教」六件事,說明楊修被殺的因由。原來楊修為人雖然聰明過人,但恃才放曠,鋒芒太露,於是令曹操不悅並心生顧忌,因而最終被殺。
開首三段先記述「雞肋」事件,製造懸疑。曹操屯兵斜谷,進退兩難而有意撤軍,夜間有感而發,乃以「雞肋」為暗號。行軍主簿楊修由此猜中他的心意,於是教軍士預先收拾行裝,曹操知道後即以「惑亂軍心」為由,下令把他推出營寨斬首,並將其首級懸掛於轅門外示眾。在第四段開始,作者通過倒敍,道出楊修被斬的前因。文中點出「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屢次觸怒曹操,因而種下被殺的禍根。作者通過以下六件事,一步步講述楊修如何使曹操心生殺意:「造花園」一事,楊修猜中曹操在門上寫上「活」字的意思,曹操「心甚忌之」;「一合酥」一事,曹操「心惡之」;到「夢中殺人」事件,楊修揭穿他假裝夢中殺其近侍,再加上「藏吳質」一事,曹操懷疑楊修進讒言中傷曹丕而「愈惡之」;到「試才」時,楊修授曹植出城門之計,其後又為曹植準備「答教」,預先教他如何回答曹操的問題,曹操得悉後都「大怒」。這六件事,雖無明確的發生時間,卻是相關連的。從解謎小事,到立儲之爭,曹操對楊修的憎惡情緒越來越強烈,故事情節層層遞進,由小及大,引人入勝。末段「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一句,更明言「答教」一事之後,曹操已有殺楊修之意。
作者善於塑造人物,明寫楊修,實寫曹操。本文標題為「楊修之死」,作者通過「雞肋」、「造花園」、「一合酥」、「夢中殺人」、「藏吳質」、「試才」和「答教」七件事塑造出楊修恃才放曠的形象,同時也藉楊修反映出曹操對身邊的人的顧忌。作者所選材料,事事皆與曹操相關,事事皆談曹操反應,尤其是「夢中殺人」一事,根本是以描寫曹操為主。故本篇是藉楊修的言行,從側面描寫曹操。無論如何,本文不論是對楊修為人的塑造,還是對曹操性格的描寫,都十分立體,尤其是兩個人物在情節上互為影響,更能凸顯作者塑造人物的純熟手腕。
本文工於剪裁史料,並能將眾多事情巧妙貫通。作者所記述的七件事,歷史中有明確記載的,僅有「雞肋」一事,且楊修亦非因此事被殺。但將這七件事放在楊修身上,卻合情合理。「造花園」與「一合酥」二事,近似文字遊戲,作者讓楊修成為解謎者,以凸顯其才智。事實上,楊修確有才華,早年亦曾令曹操歎服。《世說新語‧捷悟》曾記載楊修破解「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謎題,故安排楊修解謎的情節,並無不合適之處。「夢中殺人」一事以曹操為主角,呈現其多疑而殘忍的本性。「藏吳質」、「試才」和「答教」三件事,反映出曹丕與曹植爭奪儲君之位的過程。其時楊修為曹植親信,為之出謀策劃,爭寵於曹操。根據史實,無論是曹丕或是曹植一派,均有不擇手段之舉,作者獨寫楊修如何行事敗露,如此剪裁,一是銜接「楊修之死」,記其觸怒曹操的經過;二是預示楊修與曹植以失敗告終之必然性。
本文以人物對話主導情節,人物個性活靈活現。所記七件事,幾乎都以對話為主。如「夢中殺人」一事,楊修所言「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語帶雙關,暗示曹操非在夢中,實有意為之,堪稱點睛之筆。又如楊修解釋雞肋之意,在《三國志》中,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作者則改寫為:「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時慌亂。」作者的改寫,比史書所載,更能點破曹操恐為人笑的心理,塑造出其個性,同時語言亦更淺白,符合小說的特性。
總括而言,本文雖為《三國演義》其中一回之節錄,但情節豐富,結構完整。當中章法伏筆的安排、人物性格的描繪、語言對話的運用等,都精妙絕倫。

查閱次數:1772
資料來源:
朗讀: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
譯文:
|
導賞: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文)、李婉華(粵)、程廣寛(普)

作者/出處

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當元末亂世,確年不詳。為人性情孤介,平生事蹟傳說甚多:一說他「遭時多故」,南北飄流,「不知其所終」;一說他曾入義軍張士誠幕;又有人說他是「有志圖王者」。有關羅貫中的生平資料,保存下來的很少。從他的創作中,可看出他對當時社會及政治狀況的不滿,因而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嚮往一種以綱常名教為支柱的統一、安定局面。著作除《三國志演義》最為有名外,尚有《殘唐五代史演義》、《平妖傳》等小說,雜劇則有《龍虎風雲會》。

查閱次數:1831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三國演義》屬於明清流行的章回體小說。此類小說是由宋元時期市井藝人的講史話本演變而來。當時習慣將一大段歷史故事拆分為若干部分,分別講述,每一回講述均承上啓下。後來將說話轉換成文字,便成了章回體小說。如今我們仍能在一些章回體小說中看見「話說」一詞,這正是市井藝人講述歷史故事時的常用語,足見其中之繼承關係。在格式上,章回體小說每一回皆有一回目,且對仗工整,像本文的回目「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羅貫中參考晉陳壽《三國志》與南朝宋裴松《三國志》注解,以及各種漢末三國史料、民間傳說等,將之融會貫通,造就虛實結合的故事情節,故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云:「《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七分實而三分虛,也成為了我們今天對《三國演義》真實性的大致評價。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約六十四萬字,最早於明嘉靖元年刊刻,該本稱作「嘉靖本」。至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的回目、文辭和詩文等處作了修改,而成「毛本」。在內容上,兩個版本相距不大。全書自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講述了漢末黃巾之亂到三國歸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故事,出場人物超過千人。本文截取自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資料來源:
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