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太元1中,武陵2人捕鱼为业。3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7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晋朝太原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职业是打鱼的。他撑着渔船,沿着溪流走,忘记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个桃花林,夹着两岸有好几百步长,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地上长着芬芳的花草,鲜艳美丽,树上的桃花纷纷下落,这位渔夫很觉稀奇。再往前走,想看看这桃花林究竟是怎样的。走到林子尽头,正是溪流的发源地,便有一座山。山有小洞,里面彷佛像有亮光;于是上岸,从洞口走进去。
初极狭,纔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初极狭,纔通人8。复行数十步,豁然9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11鸡犬相闻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13,并怡然14自乐。
最初很窄,刚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才开廓明朗起来。看见了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园、美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这一类的东西。田间纵横都有道路,鸡鸣狗叫都能听得见。在那里往来耕种操作的男女穿的戴的,完全和外边人一样;无论黄发的老头,或是垂髫的儿童,都快乐自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15。便16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见到渔夫,都很惊讶,问他从哪里来的;渔夫都告诉了他们。于是他们就把渔夫邀约到家里去,弄酒、杀鸡,请他吃饭。村子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信息。他们自己说,先世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领着妻儿和同乡来到这个荒无人迹的地方,没有再出来,从此便和外边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问今是何世1920不知有汉,无论21魏晋。此人22一一为具言23所闻,皆叹惋24。余人各复25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甚么朝代?」原来他们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夫一一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表示惊叹。其余的村人各都把渔夫请到家里,也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他停留了几天,然后告别回去。临行时,那里的人说:「不必对外边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6,处处27之。28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出来了,找到他的渔船,按着旧路,处处记上标志。到了那里,报告太守,说出了这一件事。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再去,找寻上次所记的标志,却走迷了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30刘子骥31高尚士32也。闻之,欣然规往33未果3435病终,后遂无问津36者。
南阳有一位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听到这事很喜欢,想去也没有去得成;不久就病死。以后再也没有去尝试的。

导赏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以诗赋为主,这时期的著名作家大部分是以诗赋受到注意。我们熟悉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东晋时代作家的表表者。除了简朴自然的田园诗,陶渊明也有清新隽永的散文传世,《桃花源记》就是他一篇最为人熟悉的作品。
《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这时东晋已经灭亡。永初元年,刘裕废晋恭帝篡位自立,建立南朝宋国,更在第二年毒杀晋恭帝。陶渊明这时已归隐多年,但仍关心政局,对刘裕的弑君篡位行为,必定深恶痛绝,但自己对这种局势又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作品之中。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一个和平恬静,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压迫的世外桃源,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黑暗世界的不满。
文中第一段写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这个渔人虽然无名无姓,但有藉贯,有年份,似乎作者想强调是真有其人其事。这里写渔人的寻幽探秘经过很具体,从缘溪行,发现桃林,到溪水尽头,见山脚小口,穿过山洞,发现平原上的村落,逐步推进,层层深入。这种写法也能引起读者的悬念。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与世隔绝村落的际遇。村民看到渔人大为惊讶,问他从何处来。从村民的反应,可见这里从没有外人进来,可说是与世隔绝。有村民邀请渔人回家款待,并询问外面的情况。渔人在村中停留数日后告辞,村民请他不要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事。这里的村民友善,生活富足,但显然不想再与外面世界有任何交往。
第三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再无人能找到该处。渔人告辞后,再沿着先前进入的路回到外面,并处处留下标志。他向太守讲述在桃源的见闻,太守随即派人跟随渔人寻找标志前往桃源,但却迷了路。最后交代有位名士计划前往寻找桃源,却一直没有实现,此后再也没有去寻访的人。这里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强调世俗人很难找到桃花源。
《桃花源记》是一个陶渊明说的故事。从体裁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很特别。它题为「记」,却原本是一首《桃花源诗》的诗序,诗中更仔细地刻划世外桃源中的生活。这篇诗序的写法和其他序文很不相同,更像是游记,但所写又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物也疑幻疑真。其实这种写法与当时流行的游仙类作品相似。不过,它描绘的世外桃源并非虚无缥缈的仙境,而是一个纯朴而自给自足的村落,是陶渊明自己的理想社会。这样看来,这篇又似是寓言,甚至类近小说,意图带出一些隐喻。虽然陶渊明并不是有心写小说,但从这角度来看《桃花源记》,他不失为一个说故事的能手。这故事构思精巧,借渔人寻幽探秘的线索,把现实和理想世界串连起来。他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层层设疑,更引人入胜。文中所用语言简洁生动,看似轻描淡写,但整个探秘过程和村中景况如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出现了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源行就跟游仙相似。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的手法,把笔下的桃花源写得似有若无,人物和地点都无从稽考,渔人发现桃源的过程也有点似进入「洞天福地」。当渔人离开后,他没有信守村民的嘱咐,把发现村落的事向太守禀报。可是,本来做好的标记却全部失效,无法找到前往桃源的路,后来再去寻访的人也无一成功。这样,桃源村就成了一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跟虚无缥缈的仙境相似。有趣的是,作者描述这个「仙境」中的生活,与外面的一般农村无异,这在《桃花源诗》中有更仔细的描写,「桑竹垂余䕃,菽稷随时艺。春蚕取长丝,秋熟靡王税。」他们耕作养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大的分别是没有赋税徭役。原来,一个简单而自给自足的农村,对陶渊明来说已是人间仙境。这反映了乱世之中人民生活必定十分困苦,简单的自给自足农耕生活也要透过幻想来实现。陶渊明这种思想,与儒家一直推崇的大同社会又有相同之处。

作者/出处

陶潜

陶潜,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三六五──四二七)。 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符亮,晋亡(四一九)后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祖陶侃是东晋大司马,曾平定苏峻之乱。 其后家道中落,父亲早逝,家境贫困。 陶潜早年有济世之志,曾先后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 陶潜个性孤高,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向郡督邮折腰,决心辞官归隐、躬耕自给,终身不仕。 死后友人私谥为靖节。

陶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朴素自然、平淡超脱,一洗当时诗坛华而不实、雕饰堆砌的习气。 他善于描写农事野趣和恬静闲适的生活,是后世田园诗人的楷模。 他的辞赋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可谓推崇备至。 有清陶树集注《靖节先生集》行世。

查阅次数:3343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本篇選自《靖節先生集》卷六,原是陶淵明的五言古詩〈桃花源詩〉前的一篇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約作於晉末宋初,是作者晚年之作。陶淵明在文中描繪了一個幽美、淳樸、平等、安樂的桃花源,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強烈對比。沈德潛以「此即羲皇之想也」形容本文,甚為恰當。本文敍事摹物,寫景抒情,採用樸素的白描手法,毫無彫琢痕跡,讀之使人有清新自然之感。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