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太元1中,武陵2人捕魚為業。3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5林盡水源6,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7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晉朝太原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人,職業是打魚的。他撐着漁船,沿着溪流走,忘記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個桃花林,夾着兩岸有好幾百步長,裏面沒有一棵別的樹,地上長着芬芳的花草,鮮艷美麗,樹上的桃花紛紛下落,這位漁夫很覺稀奇。再往前走,想看看這桃花林究竟是怎樣的。走到林子盡頭,正是溪流的發源地,便有一座山。山有小洞,裏面彷彿像有亮光;於是上岸,從洞口走進去。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初極狹,纔通人8。復行數十步,豁然9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11雞犬相聞12。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13,並怡然14自樂。
最初很窄,剛能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才開廓明朗起來。看見了平坦的土地,整齊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園、美好的池沼,和桑樹、竹子這一類的東西。田間縱橫都有道路,雞鳴狗叫都能聽得見。在那裏往來耕種操作的男女穿的戴的,完全和外邊人一樣;無論黃髮的老頭,或是垂髫的兒童,都快樂自得。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15。便16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17。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8,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他們見到漁夫,都很驚訝,問他從哪裏來的;漁夫都告訴了他們。於是他們就把漁夫邀約到家裏去,弄酒、殺雞,請他吃飯。村子裏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信息。他們自己說,先世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領着妻兒和同鄉來到這個荒無人跡的地方,沒有再出來,從此便和外邊隔絕。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問今是何世1920不知有漢,無論21魏晉。此人22一一為具言23所聞,皆歎惋24。餘人各復25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他們問:「現在是甚麼朝代?」原來他們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夫一一告訴他們,他們聽了都表示驚歎。其餘的村人各都把漁夫請到家裏,也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他停留了幾天,然後告別回去。臨行時,那裏的人說:「不必對外邊的人說。」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6,處處27之。28郡下,詣太守說如此29。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出來了,找到他的漁船,按着舊路,處處記上標誌。到了那裏,報告太守,說出了這一件事。太守就派人跟隨他再去,找尋上次所記的標誌,卻走迷了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南陽30劉子驥31高尚士32也。聞之,欣然規往33未果3435病終,後遂無問津36者。
南陽有一位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聽到這事很喜歡,想去也沒有去得成;不久就病死。以後再也沒有去嘗試的。

導賞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作品以詩賦為主,這時期的著名作家大部分是以詩賦受到注意。我們熟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東晉時代作家的表表者。除了簡樸自然的田園詩,陶淵明也有清新隽永的散文傳世,《桃花源記》就是他一篇最為人熟悉的作品。
《桃花源記》約作於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這時東晉已經滅亡。永初元年,劉裕廢晉恭帝篡位自立,建立南朝宋國,更在第二年毒殺晉恭帝。陶淵明這時已歸隱多年,但仍關心政局,對劉裕的弑君篡位行為,必定深惡痛絕,但自己對這種局勢又無能為力,只能寄情作品之中。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一個和平恬靜,自給自足,沒有剝削壓迫的世外桃源,表達自己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黑暗世界的不滿。
文中第一段寫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這個漁人雖然無名無姓,但有藉貫,有年份,似乎作者想強調是真有其人其事。這裏寫漁人的尋幽探秘經過很具體,從緣溪行,發現桃林,到溪水盡頭,見山腳小口,穿過山洞,發現平原上的村落,逐步推進,層層深入。這種寫法也能引起讀者的懸念。
第二段寫漁人進入與世隔絕村落的際遇。村民看到漁人大為驚訝,問他從何處來。從村民的反應,可見這裏從沒有外人進來,可說是與世隔絕。有村民邀請漁人回家款待,並詢問外面的情況。漁人在村中停留數日後告辭,村民請他不要向外面的人說這裏的事。這裏的村民友善,生活富足,但顯然不想再與外面世界有任何交往。
第三段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再無人能找到該處。漁人告辭後,再沿着先前進入的路回到外面,並處處留下標誌。他向太守講述在桃源的見聞,太守隨即派人跟隨漁人尋找標誌前往桃源,但卻迷了路。最後交代有位名士計劃前往尋找桃源,卻一直沒有實現,此後再也沒有去尋訪的人。這裏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祕感,也強調世俗人很難找到桃花源。
《桃花源記》是一個陶淵明說的故事。從體裁方面來看,這篇文章很特別。它題為「記」,卻原本是一首《桃花源詩》的詩序,詩中更仔細地刻劃世外桃源中的生活。這篇詩序的寫法和其他序文很不相同,更像是遊記,但所寫又是一個虛構的世界,人物也疑幻疑真。其實這種寫法與當時流行的游仙類作品相似。不過,它描繪的世外桃源並非虛無縹緲的仙境,而是一個純樸而自給自足的村落,是陶淵明自己的理想社會。這樣看來,這篇又似是寓言,甚至類近小說,意圖帶出一些隱喻。雖然陶淵明並不是有心寫小說,但從這角度來看《桃花源記》,他不失為一個說故事的能手。這故事構思精巧,借漁人尋幽探祕的線索,把現實和理想世界串連起來。他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的手法,加上層層設疑,更引人入勝。文中所用語言簡潔生動,看似輕描淡寫,但整個探祕過程和村中景況如歷歷在目,令人神往。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亂頻仍,社會動盪,出現了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作品,多是假託游仙抒發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游仙,但漁人的桃源行就跟游仙相似。作者採用層層設疑的手法,把筆下的桃花源寫得似有若無,人物和地點都無從稽考,漁人發現桃源的過程也有點似進入「洞天福地」。當漁人離開後,他沒有信守村民的囑咐,把發現村落的事向太守禀報。可是,本來做好的標記卻全部失效,無法找到前往桃源的路,後來再去尋訪的人也無一成功。這樣,桃源村就成了一處充滿神祕感的地方,跟虛無縹緲的仙境相似。有趣的是,作者描述這個「仙境」中的生活,與外面的一般農村無異,這在《桃花源詩》中有更仔細的描寫,「桑竹垂餘䕃,菽稷隨時藝。春蠶取長絲,秋熟靡王税。」他們耕作養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大的分別是沒有賦稅徭役。原來,一個簡單而自給自足的農村,對陶淵明來說已是人間仙境。這反映了亂世之中人民生活必定十分困苦,簡單的自給自足農耕生活也要透過幻想來實現。陶淵明這種思想,與儒家一直推崇的大同社會又有相同之處。

作者/出處

陶潛

陶潛,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三六五──四二七)。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晉亡(四一九)後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是東晉大司馬,曾平定蘇峻之亂。其後家道中落,父親早逝,家境貧困。陶潛早年有濟世之志,曾先後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和彭澤令。陶潛個性孤高,任彭澤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向郡督郵折腰,決心辭官歸隱、躬耕自給,終身不仕。死後友人私謚為靖節。

陶潛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樸素自然、平淡超脫,一洗當時詩壇華而不實、雕飾堆砌的習氣。他善於描寫農事野趣和恬靜閒適的生活,是後世田園詩人的楷模。他的辭賦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可謂推崇備至。有清陶樹集注《靖節先生集》行世。

查閱次數:4457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篇選自《靖節先生集》卷六,原是陶淵明的五言古詩〈桃花源詩〉前的一篇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約作於晉末宋初,是作者晚年之作。陶淵明在文中描繪了一個幽美、淳樸、平等、安樂的桃花源,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強烈對比。沈德潛以「此即羲皇之想也」形容本文,甚為恰當。本文敍事摹物,寫景抒情,採用樸素的白描手法,毫無彫琢痕跡,讀之使人有清新自然之感。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