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是汉代一种合乐的歌辞,包括朝廷乐曲和民间歌谣,当中以民间歌辞的成就最大。 原作者大都不详。 汉武帝(前一四〇──前八七)时设乐府官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集民间歌谣,并制作乐章。 当时从各地采集得来的民歌俗曲达一百三十八篇。
文学史把汉代乐府所整理的歌辞及后世的拟作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某中采自民间而加以整理的民歌,又称为乐府民歌。 乐府诗各有诗题,原本兼指歌辞的题目和用以合乐的声谱。 后世声谱散迭,诗题用以解释歌辞的本意,成为后世文人仿作的依据。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见于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大多为东汉时期作品。 乐府民歌的风格质朴自然,善于叙事。 乐府民歌的内容广泛,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
《東門行》選自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樂府詩集》將所收自漢至五代的樂府歌辭分為十二類,《東門行》屬於「相和歌」類的「瑟調曲」。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宦官當權,戰禍頻仍,民不聊生。社會低下層人民即使在豐年也不得飽食,許多人淪為奴隸,或有為了生存挺而走險。《東門行》所描寫的情景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