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1體賦。
在中秋節飲酒至將近天亮,客人說前人詩詞有寫待月,但沒有送月的。因此我用《天問》體裁來寫一首。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繫?姮娥不嫁誰留?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2?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3,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4無根誰繫?姮娥5不嫁誰留?  
今夜可愛的月亮,要到哪個高遠無盡的地方去?是不是另外有一個人間,那邊看到月的光影又剛從東邊升起?還是天外空闊無邊,只有浩浩長風送走中秋的明月?似飛鏡的月亮並沒有根,是誰把它繫住在空中?月宮裏嫦娥不嫁,是有誰把她留住了嗎?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從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從橫6觸破,玉殿瓊樓。蝦蟆7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8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據說月亮落下後會經過海底,但無從探問,讓人捉摸不透而發愁。恐怕海中長萬里的巨鯨,縱橫游動時會撞毀月宮的玉宇瓊樓。月亮上的蟾蜍算是熟悉水性,但為何玉兔也懂得游泳?如果月宮裏一切都無恙,為何月亮又漸漸變得像鉤的形狀?

導賞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是一首在中秋佳節寫的詠月詞,對月亮提出了連串問題。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和寫中秋的作品可謂多不勝數,要脫穎而出實在不易。辛棄疾這首詠月詞,雖比不上李白的《把酒問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著名,但也是一首不落俗套、趣味盎然的作品,箇中奇想更是中國詩歌中少見的。
這首詞前有小序,說明辛棄疾要把中秋詞寫得與別不同。這首詞寫在中秋暢飲之後,快將天亮時,不是待月、賞月,而是送月,更要用類似屈原《天問》的形式來寫。一般作品寫中秋多為懷人或思鄉,辛棄疾這首詞卻沒有懷人,沒有思鄉,也不弔古,而是發問了一連串有關月的問題。李白《把酒問月》和蘇軾《水調歌頭》都是著名的「問月」作品,所問都是與自身感懷有關。而這首辛詞卻不單以「問月」起句,更是一問到底,全篇都是問題,這就是他說的「天問體裁」。他的問題不像屈原般沉重,而是十分有趣的,也可看到他對大自然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詞的開頭寫月亮快要西沉,辛棄疾不像李白、蘇軾問月從哪裏來,而是問:這麼可愛的月,你要到哪裏去?接着他為月的去向作了連串猜想:是不是另外有一個人間,他們那邊看到月亮又剛從東邊升起?或是天外空闊無邊,只有浩浩長風送你走?辛棄疾的猜想雖是憑空而來,但現在看來又與科學吻合。月亮環繞地球運行,在我們這邊落下了,確實會在世界的另一邊升起。而宇宙浩瀚,又與辛棄疾所形容有點相似。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評這首詞:「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辛棄疾生活在十二世紀,比提出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理論的西方天文學家哥白尼早了三百多年。接着辛棄疾再提兩個自己不解的問題,一個是似飛鏡的月亮沒有繩子或樹根連繫,為何可以掛在空中?這又接近科學性的問題。另一個問題就與神話傳說相關:月宮裏的嫦娥長年孤寂,為何不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雖源自古代傳說,但角度都很新鮮。
詞的下闋針對月亮的去處繼續發問。有人說月亮落下後會經過海底,但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屬實,那月殿上的瓊樓玉宇,豈不是很容易被海中的巨鯨撞毀?還有月宮上的生物如何在深海中過渡?蝦蟆(即相傳月中的蟾蜍)也可算懂得水性,但玉兔怎麼辦?牠肯定不懂游泳和潛水啊!詞人的想像奇特又有趣,相信歷來很少人會想到為玉兔懂不懂游泳而擔心。最後他又根據一個自然現象來發問:如果說月亮上一切都會無恙,為甚麼她又漸漸變成鉤狀,有如破損一般?蘇軾曾說「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有圓缺是自然定理,從沒有人懷疑,但辛棄疾卻來一問:好好的圓月,為何漸漸變得如鉤?
這首詞打破了歷來詠月作品的成規,可說是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別具一格。詞中更顯露了辛棄疾過人的觀察力和豐富的幽默感,今天讀來,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同時,我們看到辛棄疾的詞作又再擴闊了詞的境界,從蘇軾的「無情不可抒」,進而為「無事不可談」了。

查閱次數:3224
資料來源:
朗讀:甘玉貞(粵)、白雪蓮(普)
|
註釋、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粵)

作者/出處

辛棄疾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卒於宋寧宗開禧三年(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生於金人佔領的北方,二十二歲率兩千餘眾,起兵抗金,任天平節度使耿京掌書記,其後南下歸宋。歷任滁州(今安徽滁縣)知州、轉運副使、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龍圖閣待制。辛棄疾慷慨有大略,力主恢復中原,因此遭主和派排斥,晚年不得志,憤鬱而終。

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詞人,以悲壯激烈的情感和不尋常的經歷開拓了詞的領域,與蘇軾齊名,人稱「蘇、辛」。有元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廣信書院刊十二卷本《稼軒長短句》傳世。

查閱次數:5140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一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閒居時的作品。詞前有小序,說明是在中秋夜暢飲至快將天亮時,想到前人賦月作品只有待月的,並無送月的,於是仿效屈原《天問》的形式來寫一首送月詞。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