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月下獨酌(其一)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1
在花叢之間擺放一壺美酒,自斟自飲沒有一個親近的人。
From a pot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ank alone. There was no one with me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2
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加上自己的身影就合成有三人。
Till, raising my cup, 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既不解飲,影3隨我身。
可惜明月不懂得飲酒的樂趣,影子也只是跟隨着我的身體。
Alas, the moon was unable to drink
And my shadow tagged me vacantly;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伴月4影,行樂須及春5
暫且將明月和身影作為伴侶,趁着春宵及時行樂。
But still for a while I had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through the end of spring…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歌月徘徊6我舞影零亂7
我高歌時明月隨我來回移動,我舞劍時影子就搖擺散亂。
I sang. The moon encouraged me.
I danced. My shadow tumbled after.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醒時同交歡8,醉後各分散。
清醒之時我們一起相交歡樂,酒醉以後便各自分散。
As long as I knew, we were boon companions.
And then I was drunk, and we lost one another.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永結無情遊9相期邈雲漢10
但願和你們永遠結伴作忘卻世情的交遊,相約將來在遙遠的星河相會。
...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
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

導賞

《月下獨酌》為五言古詩,共四首,此處選的為第一首。據張健《李白詩選:大唐詩仙》一書的考證,這首詩約作於天寶三年(公元744),李白在長安任翰林供奉。當時,他與楊國忠不和,亦得罪了高力士,受到了排擠和讒毀,漸為玄宗疏遠,翰林供奉一職,其實只是為皇帝舞文弄墨而已,玄宗並沒有重用他的意思。為此,他感到孤寂苦悶,遂寄情於痛飲狂歌,借酒澆愁。
這首詩緊扣題旨,突出寫一個「獨」字,開首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明「獨」字。詩人孤單一人,在花間自斟自飲,雖有好酒,卻無可親之人,可同飲共樂,以抒鬱悶之情。渴望有知己相伴,本屬人之常情,詩人於是忽發奇想——「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自己的影子相伴,這兩句詩化用了陶潛的「欲言無予和,揮杯對孤影」。不過,李白多邀請了明月,於是出現了「對影成三人」的情景,此句構思巧妙,冷清清的場面,彷彿一下子便熱鬧起來。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畢竟明月並不會喝酒;而影子亦只懂隨身而動,詩人又復歸孤獨,此處以「既」、「徒」兩字加重語氣,表達出無奈之情。不過,「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有明月和清影暫且相伴,亦可趁此美景良辰,寄情花月詩酒,及時行樂。
接着,詩人道出既歌且舞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傾聽佳音;舞時身影搖曳,隨人而動,彷似與己共舞。月影本是無情之物,詩人將其擬人化,化無情為有情,寫出彼此情感交融的境界。遺憾的是「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清醒時可與月、影共樂,沉醉後卻各自分別離散,可見詩人內心孤獨之情仍揮之不去。
至此,詩人筆鋒又轉,期望和月、影永遠結下不沾世俗之情的交遊,相會於遠離塵世的天上——「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無情」指不為世俗所困的精神境界,「無情遊」是超脫了利害關係的交往,是最純潔、最真誠的。與無情之物,永遠結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有情,同時亦反映了李白曠達超脫的情懷。
綜觀全詩,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透過月下獨酌的情景,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終不囿於「獨」的複雜情感,正如《李詩直解》所言:「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酒和月,是李白一生的知己,更是其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如《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又如《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而《月下獨酌(其一)》正將孤獨、酒和月結合起來,營造出一份淒美而獨特的境界,在景、情、意的融合上,堪稱一絕,後人對此詩評價甚高。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本詩語言淺易,平白如話,作者用字毫不艱深,卻不乏精鍊字詞,如「暫伴月將影」中「暫」字,用得甚妙,雖暫時與月、清影為伴,得短暫的歡愉,也應珍惜當下,行樂及時。
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亦評之曰:「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道出本詩構思奇特,雖意思愈轉愈奇,然不離孤獨之宗旨,確是的論。

查閱次數:36124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粤)、白雪蓮(普)
|
註釋:張磊
|
譯文:甘玉貞
|
|
導賞:張磊(文)、許百堅(粤)、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李白

李白,生於唐武后聖曆二年,卒於唐肅宗寶應元年(六九九──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天水),幼年隨父遷居四川青蓮鄉,泛閱百家雜著,遍踏名山大川。唐玄宗天寶(七四二──七五五)初,李白入京,賀知章驚為「天上謫仙人」,薦於玄宗,詔為翰林供奉。李白雖有治國抱負,但為人放浪不羈,為宦官高力士所讒,失意離京。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安史亂起,玄宗子永王璘起兵,李白被聘為府僚。後肅宗即位靈武,永王兵敗被殺,李白繫獄尋陽,得郭子儀棄官以贖,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依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六十二歲病逝於當塗。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風俊逸豪宕,尤長於樂府歌行。李白作詩信口而成,直抒胸臆,沒有彫琢痕跡,世稱「詩仙」,與「詩聖」杜甫齊名。有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吳縣繆芑重刊《李太白集》三十卷行世。

查閱次數:10371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月下獨酌》為五言古詩,共四首,此處選的為第一首。據張健《李白詩選:大唐詩仙》一書的考證,這首詩約作於天寶三年(公元744),李白在長安任翰林供奉。當時,他與楊國忠不和,亦得罪了高力士,受到了排擠和讒毀,漸為玄宗疏遠,翰林供奉一職,其實只是為皇帝舞文弄墨而已,玄宗並沒有重用他的意思。為此,他感到孤寂苦悶,遂寄情於痛飲狂歌,借酒澆愁。

資料來源:
張磊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