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鬚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行。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邨南邨北哭聲哀,兒別耶孃夫別妻,皆云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槌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使免征雲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民怨,請問新豐折臂翁。新豐1老翁八十八2,頭鬢眉鬚皆似雪。玄孫3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4聲,不識旗槍與弓箭。無何天寶5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6。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7行。聞道雲南有瀘水8椒花落時瘴煙9起。大軍徒涉水如10,未過十人二三死。11南邨北哭聲哀,兒別耶孃12夫別妻,皆云前後征13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14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15折臂。張弓16旗俱不堪,從茲使免征雲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17歸鄉土。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18!」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19,不賞邊功防黷武20?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民怨,請問新豐折臂翁21

導賞

《新豐折臂翁》是白居易《新樂府》中的一篇。所謂「新樂府」,是有別於「古樂府」而言。樂府本起於漢魏,最初是一種民間歌唱,每曲皆有一定的樂調,即以曲名為標題。後來文人擬作,大都沿襲古題,唱和重複,已無新義。盛唐時杜甫、李白等採樂府之精神,創為歌行,大都另立新題,不再襲用古題。但那時只稱歌行,尚無新樂府之名。至中唐李紳始首倡「新題樂府」,元稹繼作十二首,後又有白居易的五十首,此種新的樂府詩體,纔告成熟。新樂府的體裁,白居易在序文中說得非常詳細透澈:「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意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覈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律,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就本篇看來,無一不和作者所說的體裁相合。字數句數皆無一定範圍,用韻亦很自由,詞句簡單流暢,瀟灑自然,有如自然的散文,卻又富於詩歌的美。標題即用首句,主旨見於最後一章。
本篇借新豐折臂翁自述的故事,顯示窮兵黷武足以引致國亂民怨,以諷諭朝野,相戒用兵。詩中首先介紹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新豐折臂翁,接着就「折臂」而發問,由老翁說出他的悲慘的故事,暴露了當時執政者窮兵黷武的罪惡。最後「老人言」一段,用開元賢相宋璟,與天寶奸相楊國忠作一對比,顯明玄宗一朝的治亂所繫:前者是「不賞邊功防黷武」,出現了開元三十年的太平盛世;後者是「欲求恩幸立邊功」,招來了安史之亂,人民怨怒,幾至亡國。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此篇為樂天極工之作。其勢若常山之蛇,首尾迴環救應,則尤非他篇所可及。」是此篇可為白氏《新樂府》中之代表作品。
查閱次數:268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譯文: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白居易

白居易,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自幼聰慧,刻苦讀書。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七九九)進士,初任校書郎,歷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敢言直諫,上疏亟論宰相武元衡被盜殺事,為當政者所忌,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其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晚年退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詩人,與元稹齊名,並稱「元白」。他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文學,強調《詩經》的美刺傳統和杜甫的創作精神。白詩的特色是語言淺俗,使老嫗、兒童都能解讀,諷諭詩《秦中吟》及《新樂府》是其中的代表。晚年寫了不少閒適詩和感傷詩。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馬元調刊本《白氏長慶集》傳世。

查閱次數:1202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九篇。原文在題下自注:「戒邊功也。」乃反對侵略戰爭的詩。折臂翁,譯為語體,即斷了胳膊的老頭兒。唐天寶末年,楊國忠為宰相,為了邀功固寵,輕啟邊禍,徵兵到雲南去打仗,新豐縣的一個居民,因在被徵之列,暗將自己胳膊用大石搥折,弄成殘廢,結果得免。後來那些給徵發了去當兵打仗的人,一共有二十多萬,因全軍覆沒,無一生還;而此斷臂人竟獲保存生命,到白居易於唐憲宗(李純)元和四年(公元八〇九)寫這篇詩的時候,他已經八十多歲,有了玄孫了。《新樂府》所寫,據作者在序文裏說:「其事覈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本篇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