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淳熙丙申至日1,予过维扬2。夜雪初3荠麦弥望4。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5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
淳熙三年冬至,我路过扬州。下了一夜的雪刚停,天色放晴。满眼尽是野生的荠菜和麦子。进入扬州城后举目四顾,周围一片冷落荒凉,池水冷冷的显出碧绿的颜色。暮色渐浓,军营传来了悲伤的号角声。我的内心无限哀伤,感慨扬州的今昔巨变,因而自己创作了这个词调,千岩老人萧德藻认为这首词含有诗经《黍离》所表现的那种故国河山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7竹西佳处8解鞍少驻初程9。过春风十里10,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11去后,废池乔木12,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13,都在空城14。 
扬州是淮河南面令人神往的名都,是竹西亭所在的风光优美的城市,我第一次路过这里,下马稍作停留。 走过在杜牧笔下曾经是「春风十里」的街道,看到的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苗。 自从金兵南下侵扰之后,荒芜的池沼和树木也厌恶谈到战争。 黄昏之时,凄清的号角声悠然而起,打破空城的寒冷和寂静。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杜郎俊赏15,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16青楼梦好17,难赋深情。二十四桥18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0
杜牧虽然能赏识扬州的胜景,如果现在重游此地,也会为阳州的变化而吃惊。 纵然他有才能写出「荳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也难以表达此时的悲怆之情。 扬州的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水波荡漾,冷月凄清。 但桥边的芍药,年年开花,又是为谁而生!

导赏

一、这首词真切地反映了兵劫后扬州的荒凉残破,抒写了深沉的故国之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侵略暴行。全词构思巧妙,含蓄蕴藉,曲折达意,以景现情。在语言上,通篇字琢句炼,自铸新辞,句法拗峭生新。
二、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景现情,所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合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诗人并不是客观地描写金兵洗劫后的扬州的破败景象,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自己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战争的憎恨,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亦景亦情,景语与情语达到了一种浑然莫辨的境地,将景中情和情中景交融为一体,从而使作品诗味浓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这首词上片从自己的行踪入题,然后描写扬州劫后残破、衰败的景象。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曲笔,借历史上扬州的繁华昌盛、风景秀丽来反衬现实。「自胡马窥江」,揭示扬州破败的原因,「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拟人化的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破坏之深重、百姓对金兵践踏蹂躏的切齿之痛。
下片用杜牧诗意,来抒写词人忆昔伤今的感慨。末韵两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叹息花开花落,自生自灭,无人留意,无人欣赏,含蓄地暗示劫后的扬州人口骤减,民户疏落,寄寓了深沉的国破家亡之痛,因此千岩老人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

查阅次数:3045
資料來源:
朗读:廖剑云(粵)、林珂宇(普)
|
吟诵:《积学与涵泳——中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篇》,香港教育局
|
注释:《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译文:邱镇京、邱宜文,《古典诗词鉴赏》,文津出版社
|
导赏:邱镇京、邱宜文,《古典诗词鉴赏》,文津出版社(文)、廖剑云(粵)、程广宽(普)

作者/出处

姜夔

姜夔,生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一一六三──一二〇三)。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幼随任官父宦游湖北达二十年,其后娶闽儒萧德藻兄之女,移居湖州(今浙江湖州),常往来于湖、杭之间。 结交杨万里、范成大、叶适等名士。 宋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上书议古乐,诏试礼部,不第。 曾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

姜夔是南宋名词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他的词上承周邦彦,下启吴文英、张炎一派,格律严谨,音韵谐美,意境清幽。 著有《白石词》。

查阅次数:2179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選自《全宋詞》。

《揚州慢》是姜夔自度之曲,慢是慢曲子的簡稱,即聲調和字句都加長了。揚州,即今江蘇揚州,是隋唐時代的繁華都市。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和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揚州先後遭到金兵洗劫。作者於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初到揚州,目睹兵燹後揚州的蕭條景象,因而寫下此詞。詞中以所見的揚州與唐代詩人杜牧所吟詠的繁華盛況相對照,寄託了無限傷亂的情懷。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