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淳熙丙申至日1,予過維揚2。夜雪初3薺麥彌望4。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5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6
淳熙三年冬至,我路過揚州。下了一夜的雪剛停,天色放晴。滿眼盡是野生的薺菜和麥子。進入揚州城後舉目四顧,周圍一片冷落荒涼,池水冷冷的顯出碧綠的顏色。暮色漸濃,軍營傳來了悲傷的號角聲。我的內心無限哀傷,感慨揚州的今昔巨變,因而自己創作了這個詞調,千巖老人蕭德藻認為這首詞含有詩經《黍離》所表現的那種故國河山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7竹西佳處8解鞍少駐初程9。過春風十里10,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11去後,廢池喬木12,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13,都在空城14。 
揚州是淮河南面令人神往的名都,是竹西亭所在的風光優美的城市,我第一次路過這裏,下馬稍作停留。走過在杜牧筆下曾經是「春風十里」的街道,看到的盡是青青的薺菜和麥苗。自從金兵南下侵擾之後,荒蕪的池沼和樹木也厭惡談到戰爭。黃昏之時,淒清的號角聲悠然而起,打破空城的寒冷和寂靜。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杜郎俊賞15,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16青樓夢好17,難賦深情。二十四橋18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19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20
杜牧雖然能賞識揚州的勝景,如果現在重遊此地,也會為陽州的變化而吃驚。縱然他有才能寫出「荳蔻梢頭二月初」和「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詩句,也難以表達此時的悲愴之情。揚州的二十四橋仍然還在,水波蕩漾,冷月淒清。但橋邊的芍藥,年年開花,又是為誰而生!

導賞

一、這首詞真切地反映了兵劫後揚州的荒涼殘破,抒寫了深沉的故國之思,揭露了金統治者的侵略暴行。全詞構思巧妙,含蓄蘊藉,曲折達意,以景現情。在語言上,通篇字琢句煉,自鑄新辭,句法拗峭生新。
二、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景現情,所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合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如「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波心蕩、冷月無聲」等,都緊緊圍繞着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詩人並不是客觀地描寫金兵洗劫後的揚州的破敗景象,而是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自己對南宋衰亡局面的傷悼和對戰爭的憎恨,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亦景亦情,景語與情語達到了一種渾然莫辨的境地,將景中情和情中景交融為一體,從而使作品詩味濃厚,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三、這首詞上片從自己的行蹤入題,然後描寫揚州劫後殘破、衰敗的景象。作者用欲抑先揚的曲筆,借歷史上揚州的繁華昌盛、風景秀麗來反襯現實。「自胡馬窺江」,揭示揚州破敗的原因,「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以擬人化的手法,形容戰亂之殘酷、破壞之深重、百姓對金兵踐踏蹂躪的切齒之痛。
下片用杜牧詩意,來抒寫詞人憶昔傷今的感慨。末韻兩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歎息花開花落,自生自滅,無人留意,無人欣賞,含蓄地暗示劫後的揚州人口驟減,民戶疏落,寄寓了深沉的國破家亡之痛,因此千巖老人說這首詞有《黍離》之悲。

查閱次數:3123
資料來源:
朗讀:廖劍雲(粵)、林珂宇(普)
|
吟誦:《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篇》,香港教育局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邱鎮京、邱宜文,《古典詩詞鑑賞》,文津出版社
|
導賞:邱鎮京、邱宜文,《古典詩詞鑑賞》,文津出版社(文)、廖劍雲(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姜夔

姜夔,生於南宋孝宗隆興元年,卒於南宋寧宗嘉泰三年(一一六三──一二〇三)。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幼隨任官父宦遊湖北達二十年,其後娶閩儒蕭德藻兄之女,移居湖州(今浙江湖州),常往來於湖、杭之間。結交楊萬里、范成大、葉適等名士。宋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上書議古樂,詔試禮部,不第。曾試進士,不第,終生未仕。

姜夔是南宋名詞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的詞上承周邦彥,下啟吳文英、張炎一派,格律嚴謹,音韻諧美,意境清幽。著有《白石詞》。

查閱次數:2219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選自《全宋詞》。

《揚州慢》是姜夔自度之曲,慢是慢曲子的簡稱,即聲調和字句都加長了。揚州,即今江蘇揚州,是隋唐時代的繁華都市。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和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揚州先後遭到金兵洗劫。作者於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初到揚州,目睹兵燹後揚州的蕭條景象,因而寫下此詞。詞中以所見的揚州與唐代詩人杜牧所吟詠的繁華盛況相對照,寄託了無限傷亂的情懷。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