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城南,死1北,野死2不葬3可食。
城南有激烈的战斗,城北已经有多人战死,荒郊上得不到掩埋的尸体,正好供乌鸦啄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为我谓乌:「且为客4。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请替我告诉乌鸦:「且先为客死异乡的战士号哭招魂吧!原野上的尸体一定没有人埋葬,腐烂的尸体又怎能逃过你们的口腹!」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水深激激5,蒲苇冥冥6枭骑7战斗死,驽马8徘徊鸣。
河水深浚而清凉,蒲苇丛丛密布。勇健的骏马已战斗而死,只剩疲惫的劣马匹徘徊哀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梁筑室9,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土地上盖起了军事堡垒,叫人民如何南来北往?庄稼已经无人收割,君主又吃些什么?愿做忠臣保家卫国也无法实现啊!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想念各位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确实令人怀念。清晨时出征打仗,到日暮时却未能归来。

导赏

诗歌在周代以至春秋时代的地位很高,甚至成为诸侯间酬答的用语,但经历了战国以至秦代,因政局动荡,战事频仍,已很少诗歌作品。到汉代独尊儒术,读书人都致力钻研儒家经学和写作歌颂盛世的汉赋,《诗经》传统的歌咏质朴感情作品已没有在上层文人中出现。不过汉代并非没有可读性高的诗歌,这些诗歌其实都来自民间,作者已不可考。西汉初期,朝廷设置官署掌管音乐事务,名为「乐府」。在汉武帝时代,这官署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仿效《诗经》的「采风」传统,收集各地的民歌。这批收集得来的民歌,后世称为「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诗秉承《诗经.国风》的传统,表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这些诗多是叙事诗,像说故事一样,写出一般人民的生活情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看法。西汉时代虽然称得上是盛世,但战事频仍,除了在西北常有外族滋扰,汉武帝又大力开拓边疆,人民长年要应付繁重的徭役,生活困苦。汉乐府中有不少是这类描写民不聊生情况的作品,例如《东门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等,比《诗经》写得更深刻沉痛。这里介绍的《战城南》,是一首反战的诗歌,写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在战事连年下的困苦。
诗的开头描写一个惨烈的战后境况。战事刚结束,战场上留下大量阵亡士卒的尸体,任由乌鸦啄食。这时诗人以第一身的角度向乌鸦说话,请乌鸦先为战死的人哀嚎,说这些死在野地的士卒不会有人来殓葬,他们的尸体既不能逃出你们(乌鸦)的口腹,又何须这样心急把他们吃掉呢?下面再写战场的环境,四周一片荒凉,清冷的河水深不见底,岸边长满蒲苇显得昏暗,精锐的骑兵已战死,只剩下一些受伤的马匹在悲鸣。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过程,没有惨烈的厮杀,甚至连人也没有,因士兵在一开始已变成了尸体。作者从另一角度刻划战争的惨状,尸横遍野,群鸦啄食,水深草长,驽马悲鸣,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使人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作者对这些阵亡士卒深表同情,他们客死异乡,暴尸荒野,无人理会,实在十分可怜。作者忽发奇想,要求啄食尸体的乌鸦先为死者哀悼。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表现手法,以独白方式提出一个似乎荒谬的要求,去表现这个残酷而荒谬的现实。
诗的下半以一连串问句带出对战争的控诉。因连年征战,社会上民不聊生,人民无法安居,田野荒废。既没有禾黍收成,试问在上位的君主大臣又何来粮食?人民愿意做忠臣也很难如愿了。这里虽没有明言,但连串向统治者的质问已表现了对连年战事的强烈不满。最后四句以思念良臣来作结,这些为国尽忠效力的良臣,一早便奉命出征,到了晚上却回不来了,令人有无尽慨叹。
《战城南》描述战场的惨状,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从而对统治者提出控诉,表现了激烈而直率的感情。这首诗与大多数杂言体汉乐府诗一样,句式自由,杂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长短不一。全诗语言浅白,自由多变,灵活自然。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以寥寥数语写大战之后的战场惨况,而不直接描写战况,却令人从这个境况联想得到战事的残酷惨烈。诗中有两段独白式的说话,一段向乌鸦说,一段向在上位者说,在诗歌中都是较少有的手法。连串的质问、控诉,却没有答案,为诗歌渲染了悲凉愤慨的气氛,并从侧面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查阅次数:3576
資料來源:
朗读:甘玉贞(粤)、白雪莲(普)
|
注释、译文:甘玉贞
|
导赏:甘玉贞(文)、甘玉贞(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汉乐府

汉乐府是汉代一种合乐的歌辞,包括朝廷乐曲和民间歌谣,当中以民间歌辞的成就最大。 原作者大都不详。 汉武帝(前一四〇──前八七)时设乐府官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集民间歌谣,并制作乐章。 当时从各地采集得来的民歌俗曲达一百三十八篇。

文学史把汉代乐府所整理的歌辞及后世的拟作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某中采自民间而加以整理的民歌,又称为乐府民歌。 乐府诗各有诗题,原本兼指歌辞的题目和用以合乐的声谱。 后世声谱散迭,诗题用以解释歌辞的本意,成为后世文人仿作的依据。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见于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大多为东汉时期作品。 乐府民歌的风格质朴自然,善于叙事。 乐府民歌的内容广泛,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

查阅次数:2600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樂府」本是漢代掌管音樂的機關,引申為樂府官署所採制的民間詩歌。後世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樂府」。

本篇是樂府古辭,屬「鼓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是軍樂,而十八曲中,寫戰爭之事者僅此一篇。「戰城南」指戰於城南,詩題取自篇中首句。這是一首反對戰爭,哀悼陣亡戰士的詩,憤激的控訴與悲痛的哀悼交織,構成了這首詩的主題,反映了百姓飽受戰爭禍害的情況。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