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戰城南,死1北,野死2不葬3可食。
城南有激烈的戰鬥,城北已經有多人戰死,荒郊上得不到掩埋的屍體,正好供烏鴉啄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為我謂烏:「且為客4。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請替我告訴烏鴉:「且先為客死異鄉的戰士號哭招魂吧!原野上的屍體一定沒有人埋葬,腐爛的屍體又怎能逃過你們的口腹!」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水深激激5,蒲葦冥冥6梟騎7戰鬥死,駑馬8徘徊鳴。
河水深浚而清涼,蒲葦叢叢密佈。勇健的駿馬已戰鬥而死,只剩疲憊的劣馬匹徘徊哀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穫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梁築室9,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穫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土地上蓋起了軍事堡壘,叫人民如何南來北往?莊稼已經無人收割,君主又吃些甚麼?願做忠臣保家衞國也無法實現啊!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想念各位忠誠衞國的好戰士,那些忠良將士確實令人懷念。清晨時出征打仗,到日暮時卻未能歸來。

導賞

詩歌在周代以至春秋時代的地位很高,甚至成為諸侯間酬答的用語,但經歷了戰國以至秦代,因政局動蕩,戰事頻仍,已很少詩歌作品。到漢代獨尊儒術,讀書人都致力鑽研儒家經學和寫作歌頌盛世的漢賦,《詩經》傳統的歌詠質樸感情作品已沒有在上層文人中出現。不過漢代並非沒有可讀性高的詩歌,這些詩歌其實都來自民間,作者已不可考。西漢初期,朝廷設置官署掌管音樂事務,名為「樂府」。在漢武帝時代,這官署有一個特別任務,就是仿效《詩經》的「採風」傳統,收集各地的民歌。這批收集得來的民歌,後世稱為「樂府詩」。
漢代的樂府詩秉承《詩經.國風》的傳統,表現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這些詩多是敘事詩,像說故事一樣,寫出一般人民的生活情狀,也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和政治的看法。西漢時代雖然稱得上是盛世,但戰事頻仍,除了在西北常有外族滋擾,漢武帝又大力開拓邊疆,人民長年要應付繁重的徭役,生活困苦。漢樂府中有不少是這類描寫民不聊生情況的作品,例如《東門行》、《孤兒行》、《十五從軍征》等,比《詩經》寫得更深刻沉痛。這裏介紹的《戰城南》,是一首反戰的詩歌,寫出戰爭的殘酷和人民在戰事連年下的困苦。
詩的開頭描寫一個慘烈的戰後境況。戰事剛結束,戰場上留下大量陣亡士卒的屍體,任由烏鴉啄食。這時詩人以第一身的角度向烏鴉說話,請烏鴉先為戰死的人哀嚎,說這些死在野地的士卒不會有人來殮葬,他們的屍體既不能逃出你們(烏鴉)的口腹,又何須這樣心急把他們吃掉呢?下面再寫戰場的環境,四周一片荒涼,清冷的河水深不見底,岸邊長滿蒲葦顯得昏暗,精銳的騎兵已戰死,只剩下一些受傷的馬匹在悲鳴。詩中並沒有正面描寫戰爭的過程,沒有慘烈的廝殺,甚至連人也沒有,因士兵在一開始已變成了屍體。作者從另一角度刻劃戰爭的慘狀,屍橫遍野,群鴉啄食,水深草長,駑馬悲鳴,一幅令人驚心動魄的畫面,使人強烈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作者對這些陣亡士卒深表同情,他們客死異鄉,暴屍荒野,無人理會,實在十分可憐。作者忽發奇想,要求啄食屍體的烏鴉先為死者哀悼。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表現手法,以獨白方式提出一個似乎荒謬的要求,去表現這個殘酷而荒謬的現實。
詩的下半以一連串問句帶出對戰爭的控訴。因連年征戰,社會上民不聊生,人民無法安居,田野荒廢。既沒有禾黍收成,試問在上位的君主大臣又何來糧食?人民願意做忠臣也很難如願了。這裏雖沒有明言,但連串向統治者的質問已表現了對連年戰事的強烈不滿。最後四句以思念良臣來作結,這些為國盡忠效力的良臣,一早便奉命出征,到了晚上卻回不來了,令人有無盡慨歎。
《戰城南》描述戰場的慘狀,反映了當時的民生疾苦,從而對統治者提出控訴,表現了激烈而直率的感情。這首詩與大多數雜言體漢樂府詩一樣,句式自由,雜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長短不一。全詩語言淺白,自由多變,靈活自然。表現手法也十分豐富,以寥寥數語寫大戰之後的戰場慘況,而不直接描寫戰況,卻令人從這個境況聯想得到戰事的殘酷慘烈。詩中有兩段獨白式的說話,一段向烏鴉說,一段向在上位者說,在詩歌中都是較少有的手法。連串的質問、控訴,卻沒有答案,為詩歌渲染了悲涼憤慨的氣氛,並從側面譴責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查閱次數:4388
資料來源:
朗讀:甘玉貞(粵)、白雪蓮(普)
|
註釋、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漢樂府

漢樂府是漢代一種合樂的歌辭,包括朝廷樂曲和民間歌謠,當中以民間歌辭的成就最大。原作者大都不詳。漢武帝(前一四〇──前八七)時設樂府官署,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採集民間歌謠,並製作樂章。當時從各地採集得來的民歌俗曲達一百三十八篇。

文學史把漢代樂府所整理的歌辭及後世的擬作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某中採自民間而加以整理的民歌,又稱為樂府民歌。樂府詩各有詩題,原本兼指歌辭的題目和用以合樂的聲譜。後世聲譜散迭,詩題用以解釋歌辭的本意,成為後世文人仿作的依據。現存的漢樂府民歌見於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大多為東漢時期作品。樂府民歌的風格質樸自然,善於敘事。樂府民歌的內容廣泛,反映下層社會的生活。

查閱次數:3500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樂府」本是漢代掌管音樂的機關,引申為樂府官署所採制的民間詩歌。後世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樂府」。

本篇是樂府古辭,屬「鼓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是軍樂,而十八曲中,寫戰爭之事者僅此一篇。「戰城南」指戰於城南,詩題取自篇中首句。這是一首反對戰爭,哀悼陣亡戰士的詩,憤激的控訴與悲痛的哀悼交織,構成了這首詩的主題,反映了百姓飽受戰爭禍害的情況。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