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至意;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1,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2,春秋之义。今倥偬3之际,忽捧琬琰之章4,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至意;
不久前在江南时,接到你的佳音;可法随即派人问候吴大将军,没有敢冒然与您贵处通消息。这并不是把您隆重的情谊委弃不顾;实在因为,按照春秋的义法,作臣子的不能私自办外交。现在戎马倥偬的时候,忽然接奉你美妙的来信,简直像是半天云里掉下来的一样。再三细读来信,你的意思很恳切的;
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国臣民,偷安江左,意忘君父之怨,敬为贵国一详陈之。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国臣民,偷安5江左,意忘君父之怨,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如果因为叛贼还没有受到天朝讨伐,麻烦贵国代为忧虑,可法既感激又惭愧。可是恐怕您左右的人不明白,以为江南的臣民,苟且偷安,竟忘了君父的仇怨,因此恭恭敬敬地来为贵国详细陈述一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问遂来。地坼天崩,山枯海泣。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巿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皇帝于地下哉!大行皇帝6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7。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问8遂来。地9天崩,山枯海泣。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巿朝10;以为泄泄11者之戒,亦奚足谢先皇帝于地下哉!
先帝敬事天地、效法祖宗、勤政爱民,真是尧舜一流的君主。因为庸臣误国,以致有三月十九日的事情。可法当时在南京任职,来不及救援;军队开到淮河,凶信已经传来;有如天崩地裂,使得山为之枯,海为之泣。啊!谁不爱国,谁不爱君?即使把可法暴尸于大街,以惩戒玩忽职守的人,又何足以向地下的先帝赎罪呢!
尔时南中臣民,哀恸如丧考妣,无不拊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翦凶雠。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尔时南中臣民,哀恸如丧考妣,无不拊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翦凶雠。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12,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孙,光宗犹子13,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
当时江南的臣民,哀痛得如父母去世一样,没有一个人不捶胸顿脚,咬牙切齿,要动员东南所有军队,立即歼灭那凶手寇雠。但有几位老成持重的臣子主张︰国破君亡,应以宗庙社稷为重,于是共同迎接拥立当今的皇上,来维系中外人心。当今皇上并不是别人,乃是神宗的孙子、光宗的侄子、先帝的哥哥。名正言顺,天命与人望同归。五月初,圣驾到南京,老百姓夹道欢呼,好几里外都可听见。当时羣臣劝其进位皇帝,当今皇上异常悲痛,再三推让,只答应作监国。等后来臣下和人民屡次到宫阙外面跪下请愿,才于十五日在南京正式登位。在这以前凤凰来集,河水变清,种种祥瑞征兆,不一而足;就是祭告宗庙那一天,紫云像伞一样,祭文直升霄汉,万民共见,欣然传为盛事。
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羣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羣臣劝进14,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15,瑞应非一;即告庙16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
同时大江里涌出楠梓数十万株,助修宫殿,这岂不是天意所归吗!
大江涌出枏梓数十万章,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大江涌出枏梓数十万章17,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羣黎,且罢薙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羣黎,且罢薙发之令18,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19,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
过了几天,就命令可法到江北整顿军队,定期西征。忽然得到消息,说我国大将军吴三桂借贵国军队,击败驱走逆贼,为我国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安抚百姓,而且废除强迫薙发的命令,表示不忘本朝;这些举动,照耀古今,凡是大明臣子,没有不向北方长跪拜谢的,岂只像尊信所说「感恩图报」而已呢!
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20,兼欲请命鸿裁21,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
因此谨于八月间准备了一点薄礼,派遣使臣来慰劳贵军,并且想请赐给英明的指示,联军西讨;因此皇家的大军出发,再度开到江淮之间。
及辱明诏,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乎推言之!然此乃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猝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及辱明诏,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乎推言之!然此乃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22,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23,仓猝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
承蒙赐书,引述春秋大义来加以质问责难,所引伸的话是很巧妙的!可是这些道理只是为列国君主死去、世子应立、弒君之贼未伏法时的那些不肯为君效死者而立论。假如在天下共主殉国,太子又发生非常变故的时候,还要拘泥于不即位的形式,不明白大一统的理念,在四方惶乱中慌慌张张地发出军队,那样的话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
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雠未翦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率以正统与之。紫阳纲目24踵事25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26丕废山阳,昭烈践祚27怀愍亡国,晋元嗣基28徽钦蒙尘,宋高缵统29;是皆于国雠未翦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率以正统与之。
朱熹的《通鉴纲目》是继承春秋的;其中特别记载的,例如王莽篡汉,光武中兴;曹丕废掉山阳公,昭烈帝登上大位;怀帝愍帝亡国,晋元帝继承基业;徽宗钦宗被虏,宋高宗接续宗统,这都是在国仇未报的时候,马上正式即位建立帝号,通鉴纲目并没有指摘他们是擅自建立,都把他们算为正统。
甚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甚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30,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
甚至像唐玄宗流亡四川时,太子就在宁夏灵武即位,议论这事的人都批评他不对;可是也未尝不容许他权宜行事,因为庆幸他能光复旧有的东西。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载在盟府,宁不闻乎?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31,载在盟府,宁不闻乎?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32回纥助唐33,原不利其土地。
本朝传到现在事十六世,一脉正统相传;对外来说,只要是着帽束带的民族,本朝都加以辅助,使要绝的宗族继续下去,使已亡的国家重新存在,仁政与恩惠施及远方。贵国从前在先朝的时候,早就受到本朝封号,在条约司有详细记载,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现在贵国为本朝的患难而痛心,出兵驱除乱逆,可以说,春秋所主张的正义,再度得到发扬了。从前契丹与宋订盟,不过每年送给金钱丝绸;回纥助唐平乱,并不贪图占领其土地。
况贵国笃念旧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雠,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况贵国笃念旧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雠,规此幅员34,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
何况贵国怀念过去友好邦交,以正义的动机而出兵,为将来万代的人所尊崇,都在此一举。假如竟乘我国患难之时,抛弃旧好,制造仇恨,谋取我国土地,帮忙有始无终,则是以正义开端而以贪利终结,为贼人所耻笑。贵国难道会这样!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雠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冑之士,饮泣枕戈;忠义民兵,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往者,先帝轸念潢池35,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雠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冑之士,饮泣枕戈;忠义民兵,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36
过去,先帝怜悯盗贼,一会镇压,一会招安,以致造成错误直到如今。当今皇上天赋英明,刻刻以复仇为念。朝廷之中,同心同德为国划策,武装战士以悲痛的心情整装待发;忠义的人民武装,甘愿为国牺牲。看来天亡逆闯,应当不会晚于今日了。古语说︰「作好事一定要众多,除邪恶一定要彻底」;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37,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38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39。则贵国义闻,40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现在逆贼还没有受到上天诛灭,根据情报知道他在陕西整补,还正想重来报复。这不独是本朝不共戴天的仇恨,而且也是贵国除恶未尽的忧患。敬请巩固有共同仇敌的贵我两国的友谊,完成贵国有始有终的恩惠;合军进讨,到陕西伐罪;共同砍下逆贼的头,为普天下人民泄愤。那么贵国的正义威名照耀千秋,本朝的酬报,也当尽力之所及。
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从事矣。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41!至于牛耳之盟42,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从事矣43
从此两国世世代代通盟友好,传之无穷,岂不是很好吗?至于订立同盟,则本朝使臣早已出发,不久到北京,就要遵礼进见了。
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惟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惟殿下实昭鉴之!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惟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44法处今日,鞠躬致命45,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惟殿下实昭鉴之!
可法北望先帝的墓陵宗庙,欲哭无泪;蒙受重大耻辱,罪该万死。所以还不立即追随先帝于地下,实在只是为了国家。《左传》说︰用尽全力,然后付出忠贞的赤心。可法处在今天,只有埋头奋力,贡献性命,力求尽到做臣子的节操,以此为报答。希望殿下明察此心!

导赏

多尔衮给史可法一信,要南明放弃帝号,向清军投降。史可法便回复他这封信;以婉转、诚恳、严肃的语调,提出正大的理由,对多尔衮的无理要求加以拒绝;并提出反建议,要求清军与明朝联盟,讨灭李自成后保持友好邦交。
多尔衮的来信,从威胁、利诱、情感、论辩四方面下手,要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的回信便针对他这四方面作覆。
对多尔衮的威胁,史可法当然看得很清楚;为了不刺激清军,他不便表示愤激,但他也不示弱。例如第三段强调江南民气的激昂,第七段列述朝野的振作,都是暗示明朝之不可轻视。
对多尔衮的利诱,史可法不屑一顾,只在信末声明,自己罪该万死,已经决心为国家效命,因此多尔衮所谓「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根本不用提。
对多尔衮信中的怀柔性的情感手段,史可法予以适当的响应。这封信对多尔衮和清军采取尊重的态度。例如第一段解释过去未通音问的原因,并感谢其讨贼;第四段感谢清军措施,并告以犒师请命之意;末段以赤诚相见,亦壮亦悲。当时清军尚未公开与明朝作战,可法虽洞察其阴谋,但不愿自启其衅,所以尽量不刺激多尔衮。
对多尔衮信中强词夺理的论辩,史可法则加以有力的驳斥。第五段驳来信所引春秋大义,指出其曲解经义,对现在不适用,进一步历举正统旁接的史实,论证福王继位的合理。这一段还是守势的辩论。第六段指出清国对明朝的从属关系;反驳多尔衮把两国看成平等地位的僭妄。然后提出「以义始而以利终」的警语,指证多尔衮自称「义师」而要「抚定燕京」的可笑矛盾。这一段是针对多尔衮论辩中最弱一点痛击,为本文的核心所在;已是攻势的辩论。
除了答复多尔衮来信的四方面以外,史可法在这封信里还扼要叙述南明成立的经过,强调福王即位是名正言顺,天与人归;并解释南明对称国的态度,然后提出定盟的要求,作为对多尔衮最后通牒的答复。
本文是书信的体裁;内容一部分是私涵性质,主要却是代表政府提出外交上的论辩及建议。议论、叙述兼而有之;通篇充满了忠义的精神,虽非直接抒情文,而其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是我国民族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查阅次数:12521
資料來源:
朗读:杨桂康(粤)、洪斯颖(普)
|
注释、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张敬才(粤)丶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史可法

史可法(公元一六〇二──一六四五),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人,占籍京师大兴。 崇祯元年进士,后拜为南京兵部尚书。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李自成攻北京,四月初消息才传到南京,可法誓师勤王,刚渡江,听到消息说北京城已于三月十九日被攻陷;于是缟衣发丧,准备北伐。 当时南京羣臣商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把福王由崧(崇祯帝的从兄)迎入南京,称监国,随即于五月十五日称帝,改元弘光,命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 清军大举来攻,城破被俘,不肯屈降,被杀。 扬民讴思,葬其袍笏于郡城梅花岭,后人称为史阁部,谥「忠靖」。 清乾隆时追谥忠正。 有《史阁部集》,亦称《史忠正集》。

有人传说此信是侯方域代史可法起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归德人;少耽声妓,后来改行,特尚气节,为明末名士,年三十七卒,有《壮悔堂集》。 一说出于何亮工手笔。

查阅次数:1997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创作背景

崇禎十七年,清兵統帥多爾袞親王藉吳三桂之助入關,趕走李自成,迎接清世祖建都北京,準備發兵消滅南明;當時史可法督師揚州,多爾袞在七八月左右給史可法一件最後通牒式的招降信;本文是史可法在九月左右給他的覆信。

多爾袞是清世祖(順治)的叔父,封和碩睿親王;入關後攝行政事,稱攝政王,與順治寡母結婚。死後追削王爵;乾隆時又恢復,謚曰「忠」。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