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1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時候那些研究學問的人,必定得有老師。當老師的,就是為了要把修己治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從他那裏領受到六經古文的知識,並負責解答學生向他提出來的疑難問題。人都不是一生下來就能夠知道這些事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去請教老師,那麼,他的疑惑便永遠得不到解決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2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年紀比我大的,他得到學問的時候一定比我早,我當然要請他做我的老師;年紀比我小的,他得到學問的時候,如果也比我早的話,我也要請他做我的老師。我所要學的是學問,哪裏還計較什麼老師的年紀比我大比我小呢?因此,不必管他地位貴賤,也不必管他年紀大小,只要他有學問在身,那麼,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師。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唉!師道早已不傳了!人們想解決疑惑也不容易了!古時候的聖人,高出平常人的地方太遠了,有了疑惑的時候,尚且向老師請教;如今一般平常人,不及聖人的地方也太遠了,卻不肯向老師學習,認為向老師學習是件羞恥的事;因此,聖的越發聖,愚的越發愚,聖人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所以終究是愚人,原因還不都是出在這裏的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4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或5焉,小學而大遺6,吾未見其明也。
人都疼愛他的兒子,選聘了老師來教導兒子,可是在他本身呢,卻又害臊向老師請教,這就是糊塗了!那做童子的老師的,只是給童子書本叫他按照句讀唸唸的,並非我所說把修己治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解答學生提出來的疑難問題的。不懂得句讀,便肯請上老師學習;解釋不開疑難問題,卻又不肯老師請教,小的地方知道去學,大的地方卻捨棄不顧,我真看不出他的聰明在那裏。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7、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8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9
那些為人祈禱的神巫,為人看病的醫生,教授音樂歌唱的樂師,以及從事各種行業的工作的人,全部不以跟着老師學習為羞恥;但是到了讀書做官的士大夫階層,只要誰說起老師、說起學生這類話來,大家就聚到一塊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呀,學問也相似的呀。」還有些人以為着地位卑下的人來學習是可恥的,而跟着官職顯赫的人來學習,就又近乎諂媚。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唉唉!從這些地方看看,就可以知道師道是沒法再恢復的了。那些為人祈禱的神巫,為人醫病的醫師,教授音樂歌唱的樂師,以及從事各種行業工作的人,是有道德學問的君子所瞧不起的,可是如今一般人的聰明倒反跟不上他們,能不算是怪事嗎?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13,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一定的老師,孔子曾跟着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些人做過學生的。其實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學問哪裏會跟得上孔子。孔子說過:「只有三人在一起,其中就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所以做學生的不一定跟不上老師,做老師的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只是他們得到學問的時候有先後的不同,他們所研究的學問有專門和不專門的分別,不過這個樣子罷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李氏子蟠14,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15,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16之。
李蟠這個學生,年紀只十七歲,喜愛古文,六經都學過;他沒有習染上時下這種壞風氣,跟着我來研究。我喜歡他能行古時候的師道,便做了這篇「師說」贈給他。

導賞

儒家是中國傳統主流思想。除了先秦時代的孔孟,歷代儒家的捍衛者中,最有名的要數唐代的韓愈。韓愈是個很有原則、堅守自己信念的人,也可說是個不識時務的硬漢,曾因為捍衛信仰而屢遭打擊和貶謫。韓愈當的官並不大,但他對後世的影響很深遠,蘇軾就曾稱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也列他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韓愈一直致力提倡古文,指出要「文以載道」、「唯陳言之務去」,更在自己的文章中實踐出來。《師說》是韓文中較淺白的一篇,是一篇贈序,送給一位跟韓愈學習的年輕人李蟠,談論求師之道;雖然篇幅很短,卻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論說文。全篇佈局嚴謹,從正反立論,有破有立,又有事例、語例作有力的論證。
談「尊師重道」,在今天看起來沒有甚麼特別,但細看韓愈當時所處的環境,就知道他談師道殊不簡單。自魏晉以後,豪門貴族以身分自矜,看不起其他階級的人,恥於向別人求學,也不尊重老師。這種風氣延續到唐代,有以老師身分指導後學的,經常被人嘲笑。與韓愈同時的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描述這種情況,又說韓愈不顧時俗,冒着人們的嘲笑侮辱,收召學生,寫作《師說》,要嚴正地當老師,並因這種言論被眾人指罵,被視為狂人。
《師說》開頭兩段是立論,明確說明自己心目中的「師道」是怎樣的。韓愈首先指出自古以來「人必有師」,而老師的責任是「傳道、受業、解惑」。他把「傳道」放在首位,這個「道」就是儒家之道。要把正確的道理傳給學生,是老師最重要的責任。「受業」指老師要傳授知識給學生,這包括古文六藝之業。「解惑」是指老師不單是傳授,還要協助學生解決疑難。人並不是一出生就有知識,怎會沒有疑惑?如果有疑惑卻不向老師求教,就永遠不能解決疑惑了。然後他點出所謂「師」,不必比自己年長,或比自己顯赫。其實我們所師的是「道」,只要有道,就無所謂貴、賤、長、少,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韓愈在說明何謂「師道」之後慨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他慨歎師道之不存,並不是說當時的人不再聘用老師,而是他們誤解了求師的意義和態度。他用了三個對比,論證今人對求師的錯誤觀念。第一個對比是「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古代聖人能力比一般人好,尚且「從師而問」;今人比不上聖人,反而「恥學於師」,怪不得今人愈來愈愚蠢了。
第二個對比是人們會為自己的孩子找老師,自己卻不去求師。很多人請老師來教自己的孩子讀書識字,但只限於字面的理解,而不是傳其道、解其惑。人們不懂句讀,願意請老師教授,有疑惑不解,卻不去求教老師,就是只重小學而放棄重要的大道理。這完全不是聰明的作為。
第三個對比是社會上較低階層的人,例如巫、醫、樂師、工匠等,不會覺得互相學習是羞恥的事,而士大夫卻譏笑互稱老師弟子的人,對求師諸多顧忌。讀書人常看不起這些低階層的人,可是他們的智力卻比不上這些人,實在是奇怪。
這幾個對比都是從實際的事例去分析。接着再以有力的人物支持自己的說法,他舉出儒家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孔子曾向多位身分地位不同的人求教,所謂「聖人無常師」。有些人德行才智都比不上孔子,但孔子一樣以他們為師。然後他再引孔子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來加強說服力。
文章最後提出結論,重申他的求師之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結論以後再說他寫這篇序的緣由,是欣賞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其實也是重申一種正確的態度。韓愈常給人道學先生的形象,但他對師道的見解並不古板,絕非後來只懂八股的腐儒可比。他說的「師道」,今天為師者、為學生者,甚至一般的人都可細味反思。
韓愈文章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雖是議論文,但有很多像「嗟乎」「嗚呼」的抒情字眼,也有很多語氣詞,使人感到不是在看一堆硬繃繃的理論,而是看到一個古道熱腸的人,在苦口婆心地說出肺腑之言。他的論說方式,與法家以奪人聲勢取勝自是不同。

查閱次數:5705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粵)、程廣寛(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韓愈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有韓氏望族,故世稱韓昌黎。父仲卿,早卒。韓愈幼年孤苦,勤奮力學。唐德宗貞元八年(七九二)舉進士,初任宣武節度使推官,後調四門博士。德宗貞元十九年(八〇三)轉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抨宮市之弊,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任刑部侍郎,因諫迎怫骨,貶為潮州(今廣東豐順、潮陽一帶)刺史。元和十五年(八二〇),穆宗召為國子祭酒,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終任吏部侍郎。謚文,世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推尊儒學,力排佛老;倡文以載道,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推崇兩漢古文。韓愈的古文,各體兼長,字句精煉,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詩,氣勢壯闊,力求新奇,開「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深遠。韓愈著述豐富,較通行的版本有明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一九)中徐氏東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昌黎先生集傳》一卷,另有近人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

查閱次數:3286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作者在當時,有不少的人向他學古文,他也好為人師,所以他最講究師道。本文是他慨歎當時師道之不講,提倡學人必須從師;並特為贈給他的愛徒李蟠而作。選自作者文集。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