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古之人,自家至於天子之國,皆有學;自幼至於長,未嘗去於學之中。學有詩書、六藝、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節,以習其心、體、耳、目、手、足之舉措;又有祭祀、鄉射、養老之禮,以習恭讓;進材、論獄、出兵、授捷之法,以習其從事;師友以解其惑,勸懲以勉其進,戒其不率;其所以為具如此。古之人,自家至於天子之國1,皆有2;自幼至於長,未嘗去於學之中。學有詩書3六藝4弦歌5洗爵6俯仰之容7升降之節8,以習其心、體、耳、目、手、足之舉措9;又有祭祀10鄉射11養老之禮12,以習恭讓;進材、論獄、出兵、授捷13之法,以習其從事14;師友以解其惑,勸懲以勉其進,戒其不15;其所以為具如此。
古時候的人們,從一家到全國,都設有學校;從年輕到長大,都不離開學校。學的有詩書、六藝、音樂、接待賓客的禮貌、揖讓升降的儀式,──從這些功課裏,學習心、體、耳、目、手、足的一舉一動,應該怎樣合乎規矩;學的又有祭祀、鄉射、養老的禮節,──從這些功課裏,學習恭敬和謙遜的態度;學的還有選舉、審判、用兵、勝敵的方法,──從這些功課裏,學習做事的本領;有老師和學友給解答疑問,用獎勸和懲罰來勉勵進步,矯正過失:這一切的設置,是這樣的完備。
而其大要,則務使人人學其性,不獨防其邪僻放肆也。雖有剛柔緩急之異,皆可以進之中,而無過不及。使其識之明,氣之充於其心,則用之於進退語默之際,而無不得其宜;臨之以禍福死生之故,無足動其意者。為天下之士,而所以養其身之備如此。則又使知天地事物之變,古今治亂之理;至於損益廢置先後始終之要,無所不知。而其大要,則務使人人學其性,不獨防其邪僻放肆也。雖有剛柔緩急之異,皆可以進之中,而無過不及。使其識之明,氣之充於其心,則用之於進退語默之際,而無不得其宜;臨之以禍福死生之故,無足動其意者。為天下之士,而所以養其身之備如此。則又使知天地事物之變,古今治亂之理;至於損益廢置先後始終之要,無所不知。
至於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必須使人人都能藉着學習展露出美善的天性,不單只防止他們的邪僻放肆的壞行為就算了。學習的方法,雖然有剛柔快慢的不同,但是都可以進行得恰到好處,不會有太過和不及的毛病。這樣的教育,可以使得學生的識見高明,心裏充滿了正氣,或進或退或動或靜,無不合情合理;遇到禍福死生的大變故,也絕不會動搖他們的意志。為了教育天下的士人,凡有關培養他們心身的各方面,是這樣的週到。此外,還又使學生們知道天地事物的變化,古今治亂的道理;至於什麼應該增加和減少,什麼應該設置和廢除,什麼應該先做和後做,起頭和結尾應該怎樣處理等等的竅要,更是沒有不知道的。
其在堂戶之上,而四海九州之業,萬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則隨所施為無不可者。何則?其素所學問然也。蓋凡人之起居飲食動作之小事,至於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體,皆自學出,而無斯須去於教也。其動於視聽四支者,必使其洽於內;其謹於初者,必使其要於終。馴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積久。其在堂戶之上,而四海九州之業,萬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則隨所施為無不可者。何則?其素所學問然也。蓋凡人之起居飲食動作之小事,至於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體,皆自學出,而無斯須16去於教也。其動於視聽四支者,必使其洽於內;其謹於初者,必使其17於終。18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積久。
他們在求學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四海九州建業的知識,千秋萬世治平的方略;一等到出來服務社會人群,擔任一種職位,所做所為便沒有不妥當的。為什麼?因為這些事他們平時早已研究有素了。原來一個人從起居、飲食、動作這些小事起,一直到修身、治國、平天下這些大事為止,都是從求學得來,一刻也不能離開教育。凡是耳目四肢一動,必須使與內心和洽;凡是做一件事,必須謹慎,貫徹始終。這種修養,逐漸成為習慣,等到時間一久,自然功夫就深了。
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則刑罰措;其材之成,則三公百官得其士;其為法之永,則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則雖更衰世而不亂。為教之極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從之,豈用力也哉?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則刑罰19;其材之成,則三公百官得其士;其為法之永,則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則雖更衰世而不亂。為教之極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從之,豈用力也哉?
啊啊,古時候的教育怎麼這樣的深密周至呀!所以社會風俗敦厚,再也用不着刑罰;造就出來的人材優良,大小官員都能稱職;法律規章經久不變,普通人都可以奉行無違;教化深入人心,雖然經過變亂也不會喪失。教育辦理得這個樣子,可以說好到極點,鼓舞着天下的人,人人不知不覺地就受到良好的影響,還用費什麼力氣嗎?
及三代衰,聖人之制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體性之舉動,唯其所自肆。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士有聰明樸茂之質,而無教養之漸,則其材之不成固然。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敝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盜賊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及三代衰,聖人之制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體性之舉動,唯其所自肆。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士有聰明樸茂之質,而無教養之漸,則其材之不成固然。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敝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盜賊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到了三代衰微以後,聖人創作的這種教育制度完全給破壞了。一千餘年以來,雖然學校還有存在的,也都不是古時候的制度了。因此,人們的舉動作為,都一味放縱自己的私慾。至於怎樣從政治事,平素根本就不知道研究。士人雖然有聰明樸茂的品質,卻沒有經過教養的階段,那麼,人材當然就造就不出來了。原來就是用了這樣不學無術的一些人,擔任了國家的官吏;又加處在衰敝之後,管理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民。唉,優良的政治所以不見實行,盜賊的所以充斥,刑獄案件所以積壓得那麼多,不就是因為這個嗎?
宋興幾百年矣。慶曆三年,天子圖當世之務,而以學為先,於是天下之學乃得立。而方此之時,撫州之宜黃猶不能有學。士之學者,皆相率而寓於州,以群聚講習。其明年,天下之學復廢,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釋奠之事,以著於令,則常以廟祀孔氏,廟廢不復理。皇祐元年,會令李君詳至,始議立學。宋興幾百年20矣。慶曆三年21天子22圖當世之務,而以學為先,於是天下之學乃得立。而方此之時,撫州23之宜黃猶不能有學。士之學者,皆相率而寓於州,以群聚講習。其明年,天下之學復廢,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釋奠24之事,以著於令,則常以廟祀孔氏,廟廢不復理。皇祐元年25,會令李君詳26至,始議立學。
宋朝開國以來,將近一百年了。慶曆三年的時候,天子計劃當世最要緊的事情,應該首先興辦教育,於是全國的學校便成立了。可是那個時候,撫州的宜黃縣還沒有學校。那些想求學的士人,只得都相率到州裏去,聚在一起講習。到了明年,全國的學校又停辦了,學生也都解散;不過春秋兩季祭祀先聖先師的事,因為載在法令,還得常常利用廟堂來祭祀孔子,可是廟堂壞了,也就不再舉行。皇祐元年,適值縣令李詳先生來了,才建議設立學校。
而縣之士某某與其徒,皆自以謂得發憤於此,莫不相勵而趨為之;故其材不賦而羨,匠不發而多。其成也︰積屋之區若干,而門序正位,講藝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積器之數若干,而祀飲寢食之用皆具;其象,孔氏而下,從祭之士皆備;其書,經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無外求者;其相基會作之本末,總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而縣之士某某與其徒,皆自以謂得發憤27於此,莫不相勵而趨為之;故其材不賦而羨28,匠不發而多。其成也:積屋之區若干,而門29正位,講藝之堂,栖士之舍30皆足;積器之數若干,而祀飲寢食之用皆具;其象,孔氏而下,從祭之士31皆備;其書,經史百氏,翰林子墨32之文章,無外求者;其相基會作33之本末,總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縣裏的士人某某和他的學生們,一聽縣令倡導興學,都認為從此可以得到在學校裏讀書了,沒有不興奮地跑來從事建築的;因此,所需的材料,不用向民間賦歛,就已綽綽有餘,匠人也不用徵發,自動跑來幫忙的就已用不了。結果,學校落成了:建築的房屋共佔了若干方里,門、牆的方位都很恰當,上課的教室,學生的宿舍,也都夠用;各種設備共有若干件,一切祭祀、膳宿所用的器具都已齊全;掛的像,自孔子以下,所有應該從祀孔廟的人都有,藏的書,經史和百家的著作,以及詞賦作家的文章,都用不着向外面去借;從勘定地基到建築落成,一共不過用了若干天的工夫,怎麼這樣地又好又快呀?
當四方學廢之初,有司之議,固以謂學者人情之所不樂;及觀此學之作,在其廢學數年之後,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內,響應而圖之,如恐不及,則夫言人之情不樂於學者,其果然也歟?當四方學廢之初,有司之議,固以謂學者人情之所不樂;及觀此學之作,在其廢學數年之後,唯其令之一34,而四境之內,響應而圖之,如恐不及,則夫言人之情不樂於學者,其果然也歟?
當全國剛廢除學校的時候,主管機關的論調,本是說人們都不喜歡辦學校的;但是看看現在宜黃學校的建立,是在全國廢除學校幾年之後,只消縣令一提倡,就全縣的人都來響應,爭着來參加建築工作,像恐怕失掉機會似的,那麼,人們都不喜歡辦學校的說法,對嗎?
宜黃之學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為令,威行愛立,訟清事舉,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時,而順其慕學發憤之俗,作為宮室教肄之所,以至圖書器用之須,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雖古之去今,遠矣,而聖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與學而明之,禮樂節文之詳,固有所不得為者;若夫正心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務,則在其進之而已。宜黃之學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為令,威行愛立,訟清事舉,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時,而順其慕學發憤之俗,作為宮室教35之所,以至圖書器用之須,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雖古之去今,遠矣,而聖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與學而明之,禮樂節文36之詳,固有所不得為者;若夫正心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務37,則在其進之而已。
宜黃的學者,本就不少優良的士人;李先生來做縣令,有德有威,得到人民的愛戴,訟案向不積壓,應辦的事無不舉辦,政治又是這樣的清明。逢到這樣好的縣令,體貼熱愛求學的民情,建立房舍作為讀書研究的場所,甚至必需的圖書器具,都是為了要達到造就優良人材的這一目標。雖然古時到現在,年代已經很久遠了,然而聖人的書籍都仍存在,教育的內容仍然可以稽考,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尋求;這樣,使他們互相切磋研究,而至明白通達,雖然對於那些繁瑣的禮樂儀節,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因為其中本就有些現在不能做到的;至於有關身心的修養這些基本功夫,以至為國家社會服務這些重要的本領,卻可以積極進修,使其達成。
使一人之行修,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族黨;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歸,非遠人也;可不勉歟?使一人之行修,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族黨;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歸,非遠人也;可不勉歟?
如果一個人能培養得好了,然後可以影響到一家;一家好了,然後可以影響到全鄉全族;那麼,這一個縣的風俗淳厚了,人材也就出現了。教化的作用,道德的培養,對人並非沒有關係的;可以不勉力嗎?
縣之士來請曰︰「願有記。」故記之,十二月某日也。縣之士來請曰:「願有記。」故記之,十二月某日也。
縣裏的士人來請求說:「希望您給寫一篇記。」因此寫了這篇文章,十二月某日。

導賞

本文主題闡發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與國家社會的關係,並引古證今,對宜黃縣的建立學校,加以揄揚。本文屬古文中的雜記體。這類文字,往往不重記敘,而藉事立論。文中大部分為議論,很少記敘,可以說是記敘文的變體。
全文共分五段。首段詳論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凡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效果等,都有論及,至為詳盡。這裏說的古代,是指秦漢以前的三代而言。三代的政治清明,為後世學者所嚮往,每舉此與當世比較,藉以作為改革的楷模。這也就是孔孟「言必稱堯舜」、韓愈「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的意思,名雖復古,實則為藉古以從事改革。
次段敘後代的廢學,以與古代作一對比,顯明教育的重要性。三段敘宜黃縣設立學校的緣起與始末,並舉此為證,斥責當世主張廢學的不當。四段表揚宜黃縣令及當地學者,並勉勵士人的進修,深致期許之意。最後點出作記的來由及月日,結束全篇。
這篇文章渾厚寬博,大有漢文風範,南宋朱熹極為稱讚,並曾仿效之。明茅坤(鹿門)認為此文深於經術,非韓歐三蘇所及。
查閱次數:38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曾鞏

曾鞏(公元一〇一九──一〇八三),字子固,宋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少年就有文名,嘉祐二年進士,召編校史館書籍。後出任越州通判,及襄、洪、齊、福、明、亳、滄諸州知事,治績都很不錯。神宗時拜中書舍人;死年六十五歲,謚「文定」,世稱「南豐先生」。他是古文中「唐宋八大家」之一,出於歐陽修門下,文章受歐陽修的影響很大。《宋史》說他的文章「本原文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風格雄渾;後來明歸有光,清方苞,都很推崇他的文章。著有《元豐類藁》五十卷。

查閱次數:43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宜黃,縣名,宋屬江南西路撫州,故城在今江西宜黃縣東。古時按照行政單位,州有州學,府有府學,縣有縣學;縣學,即在縣裏建立的學宮,為祭祀先師孔子和教育縣中士人的地方,設有學官掌其事。本文是宜黃縣的縣學落成之時,由作者寫的一篇「記」,選自《元豐類藁》卷十七。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