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三月七日,沙湖1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2遂晴,故作此。
三月七日在沙湖路上遇到一阵暴风雨,因为携带雨具的人已先走了,因此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我却不以为意。不久天就放晴了,于是填了这阕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3且徐行。竹杖芒鞋4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5
不要在意雨点穿过树林敲打叶子的声音,不妨低吟高啸,唱着歌儿慢慢地前行。拄着手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有甚么好怕?披着蓑衣在烟雨迷漫中渡过一生也无所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春风6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7萧瑟处8,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稍微有点寒意,这时山头的落日照了过来,彷佛在迎接我。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林木萧瑟风雨不已处,回去吧,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导赏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从春天开始,东坡一直与雨水纠缠。先是「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充满着躬耕的喜悦。然而雨却下不停,《寒食雨》二首,写出了东坡最沉重悲怆的心声,彷佛把最底层最晦暗的气体吐尽。《寒食雨》之后,东坡的心境渐趋平和,几天后所写的这首《定风波》,见证了他洒落悲哀以求旷达的一番努力。
面对突然而来的风雨,东坡的态度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先,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穿过树林打在叶片上的雨声,有点虚张声势,相当吓人。但既然已在雨中,就不要一直被这声籁困扰,倒不如打从心里接受它,不躲雨,不冲雨,放松心情,以雨声为节拍,边行边吟啸,并且不要忘记雨中路滑,慢慢行走,稳住每一步,那是踏实而自在的表现。而走在雨中,也不能一空依傍,手拿竹杖,脚穿草鞋,虽然只是简单朴素的装备,但是能够摆脱外在繁缛的束缚,悠然自得,自有一种比骑马还来得舒适轻快的感觉。东坡于此领悟到处穷和面对逆境的态度:经过一番风雨的洗礼,更应有一份自信的坦然,纵使一生都在烟雨的困蹇中又何妨,又有甚么好害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代表了他对现实的体认:个人与社会之间未必都能取得和谐,往往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可视而不见,也无须刻意避免,那么,何不以宽广的心胸迎向它、包容它呢?
下片写雨过天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突然之间风回雨止,身体略感微寒,触动了更敏锐的知觉。这里的「酒醒」,寓有从醉梦人生中转醒之意──经过现实打击,有所觉悟之后,一种清冷、寂寞的感受,这已经不同于「寂寞沙洲冷」的悲怆、孤绝。而「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放晴,格外温馨,呈现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这里创造了一个温暖、平静的情境,象征迭经风雨都不更易的人间温情,也是人类前瞻时,希望的寄托。结笔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偶然回首,曾经走过的风雨路途,可警惕自己,勿忘初衷,但不要过分耽溺于往日情怀中,随时得转身,继续人生未竟之志。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雨晴之后夜幕降临的景象,也喻托不受悲喜情绪影响的超然心境。这三句是东坡于人生风雨的困境中走出,自我惕励的心声──超越人世的风雨晴阳,达到得失不萦于怀的坦然自在的境地。
东坡的思想,主要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学。他吸收各家思想的精粹,与实际生活结合,化为深刻自然的生命智慧,不尚空谈。他对探索高深的学理无多大兴趣,也不喜欢在空泛的概念上打转,他的学问多切人事,学思所得总希望能在现实人生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东坡的心智,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灵视触觉和感悟能力,因此,常能在纷杂的事物、片刻的遭遇中,发现妙理与逸趣,透悟整个人生的意义。东坡写日常生活的诗文,往往寓含一番禅意;他的词,也有类似的妙悟。寻常遇雨,在人生路上,如突然而来的逆境,这首《定风波》,顾名思义,何尝没有藉此表现平定人生风波横逆的态度,有「风定波止」之寓意在?

查阅次数:17485
資料來源:
朗读:卢健安(粤)、王林涛(普)
|
注释: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
|
译文:邱镇京、邱宜文,《古典诗词鉴赏》,文津出版社
|
导赏: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文)、卢健安(粵)丶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一〇五七)进士。 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北宋哲宗元佑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 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查阅次数:9301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三月七日,東坡寫作《寒食雨》後不久,雨勢稍微緩和,他終於可以踏出臨皋亭住家,心情也好轉。東坡與朋友一起去黃州東南三十里處的沙湖看田地。在人群中的東坡,比起之前因雨發愁的他,顯得更有精神。這趟出遊,一路行來,原以為天氣應該穩定了,他們便先叫人帶走雨具,不料途中竟又下起雨來,同行的朋友莫不感到狼狽,而東坡卻渾然不覺。沒多久雨停了,天空放晴。途中遇雨,是很尋常的事,東坡卻能從中領悟一番道理,發現生活的意義。

資料來源:
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