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國古代重要典籍之一,與《詩》、《書》、《禮》、《樂》及《春秋》合稱「六經」。《周易》此名稱從狹義的角度是《易經》一書,自廣義來看除指《易經》外,還包括解釋《易經》的《易傳》。《易經》和《易傳》出現於不同時代,兩者性質也並不相同。有人認為,《易經》是先由伏羲氏作八卦,然後周文王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並繫上卦爻辭,也有人說卦爻辭是周公所作。葉福翔《〈周易〉思想綜合分析——兼論〈周易〉成書年代及作者》(《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一文則認為《易經》非周公所作,也非出自孔子,而認為︰《易經》草創於殷商、漸成於西周、編定於孔子。
《天尊地卑》節錄自《周易.繫辭上》第一章,「繫辭」屬於《易傳》的內容。《易傳》是注釋和闡發《周易》的著作之通稱。《易傳》共包括七種十篇,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這七種十篇被稱為「十翼」。「翼」是輔助的意思,表示它們是幫助理解《易經》的。司馬遷《史記》認為《易傳》是春秋末年孔子所作,後來遭到北宋歐陽修及清、近代學者的質疑。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周易》卻記載了孔子晚年研究《易》的情況及孔子「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等話,證明了孔子對《周易》有所撰述,故學者認為孔子對《周易》有所撰述,並由其弟子筆錄、整理,不斷補充發展,成為《易傳》之內容。由於經過其弟子等整理、發展,故《易傳》十篇最後形成的年代並不一致,有些內容形成於戰國中期,有些是戰國末年,甚至有些是漢代初期。《天尊地卑》出自《易傳》的《繫辭傳》上篇第一章。《易傳》中的《繫辭傳》上下篇是總論《周易》和占筮之法大義的,又稱為《易大傳》,在各傳中是最受重視。《繫辭傳》主要依據卦爻辭來通論《周易》大義,因而得名。有學者認為《繫辭傳》之編定當在漢初,但其主體內容應該在戰國後期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