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1之道,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4
大人之學的路向,在於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在於使他人能夠革新進步,在於以成就自己及成就他人的圓滿價值為歸宿。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6,靜而后能7安而后能慮8,慮而后能9物有本末10事有終始11知所先後12,則近道矣。
對歸宿能有明澈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能夠堅守不移,然後方能不為外物所動;能夠不為外物所動,然後方能隨處自得;能夠隨處自得,然後方能精思詳辨;能夠精思詳辨,然後方能進退如理。一切對象有「根源的」與「枝節的」之差別;一切工夫有「終結的」與「開始的」之差別。能明白其間先後的次序,就可以接近正當路向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13者,先14其國;欲治其國者,先15其家;欲齊其家者,先16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17;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18;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19,致知在格物20
古代的人想要使天下都能德性明朗,便先得使他的國家有秩序;要想使他的國家有秩序,先得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要想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先得培養自己的德性;要想培養自己的德性,先得使自己的心靈不受情緒的干擾;要想使自己的心靈不受情緒的干擾,先得使自己的意念無作偽之處;要使自己的意念無作偽之處,先得擴拓自己的價值自覺;而擴拓自己的價值自覺的工夫,便落在一個個行為的求正當上面。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1
行為得正,然後價值自覺便得到擴拓之效;價值自覺擴拓了,然後意念方能純誠而無偽飾;意念純誠而無偽飾了,然後心靈方不受情緒干擾;心靈不受情緒干擾了,然後使自身有德性脩養;自身有德性脩養了,然後方能使家族中公平有序;家族中公平有序了,然後方能使國政有秩序;能使國政有秩序了,然後方能使天下安定。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22。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23,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24未之有也25
從掌最高政權的人到一般平民,一律都是以求自身的德性脩養為基本工夫。基本處不能上軌道,而枝節處上軌道,是不會的。對於較親近的地方淡薄,而卻對較疏遠的地方親厚,是沒有的事。

導賞

《大學》原是儒家後學追記孔門思想之作。雖然未必如朱子所說那樣出自曾子,但代表儒家思想的一段發展則無疑問。這一段思想,就時間而論,應出現在孟子之後;因為孟子曾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言,顯然為《大學》思想的依據。就內容而言,則《大學》所論以「知所先後」為主。這又可以分作兩部分來說明。
第一,就三綱領而論,《大學》所強調的是,開拓自己之德性自覺為第一步基本工夫;然後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其德」;最後則以內外兩面價值的完成為歸宿。這個思想是由孟子的「性善」說,與「仁者無敵」之義推衍而出。但組織甚為整齊。
「明明德」、「新民」那是「成己」與「成物」;「在止於至善」雖偏重「歸宿」而言,只顯出靜的意義;但可與《易經》「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義合觀。若將「至善」解為一永恒理想,則靜的意義即可轉為動的意義;因為對永恒理想之尋求,即成為實現歷程中永恒不息之努力了。
就此而論,《大學》三綱領乃可作為儒學之大綱看。這是宋明儒重建儒學時所以特別看重《大學》之故。
第二,就八條目講,雖然《大學》所列出之程序,未必是確定不移;雖然格物致知的原意至今仍不可考知;可是有一點十分明白,就是:《大學》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主張。這個主張是一切外在的事功表現都以內在的自覺為基礎;自身德性之完成為一切事功之基礎。即所謂:「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這個主張雖可以由孔孟思想中推出,但論其完整性,則孔孟之言皆不如《大學》所論完整。我們也可以說,內外本末之辨,在《大學》中方算有正式論斷提出。只就這一點講,我們已可看出《大學》思想之價值。
總之,《大學》一書的主題,在於提出本末先後之辨,而揭示事功以德性為基礎之主張,上承孟子之說,下開宋明儒學。朱子的經傳之分,固然有些地方未見恰當,但三綱領及八條目為書中之主要內容,則無疑問。而三綱領主旨即在說明「知所先後」之義;八條目主旨即在說明事功以德性為基礎。學者明白這些理路,對了解整個儒學思想亦可有助。

作者/出處

《禮記》

《禮記》是孔門後學所記和西漢(公元前二〇六──二五)學者輯錄關於禮儀制度的言論集。今本《禮記》,由西漢學官戴聖所輯,又名《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戴聖,西漢中期人(生卒年不詳)。祖籍梁郡(今河南商丘),與輯錄《大戴禮記》的叔父戴德同學禮於后蒼,漢宣帝時繼后蒼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

《禮記》收有《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其中有解釋《儀禮》的,有考證和記載禮儀制度的,有專門記錄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行的,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典籍。《禮記》最早有東漢鄭玄注,另有唐孔穎達《禮記注疏》、元陳澔《禮記集說》和清孫希旦《禮記集解》。

查閱次數:3721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大學》本為《小戴禮記》中之一篇。東漢鄭玄有註,唐孔穎達有疏;但尚未成為獨立的專書。到了北宋,司馬光作《大學廣義》一卷,又作《致知在格物論》一卷,始將《大學》從《禮記》中分出來作獨立的講說。稍後,程顥以為《大學》是孔子的遺書,是所謂「初學入德之門」,與《論語》有相同的價值;遂作《大學定本》一卷,對各章次序頗有變動;程頤又另作更改,都因為懷疑《禮記》之文有簡編散脫之處。南宋朱熹則承二程之意,重新編定《大學》章次,分為「經」「傳」,另加解釋,作《大學章句》一卷。

《大學》經過朱子這一番編訂後,便成為專書,而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與「五經」並行於世,為儒家之主要典籍。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