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大學》之書,古之大學1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2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3,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4也。
《大學》這部書,是上古國家高級學府用來教育人民的法制。自宇宙賦予每人生命開始,就已無不給與仁義禮智的天性;但人的生理稟賦,未必相同,所以不可能全都知道自己天性的寶藏,保持它,並作圓滿的最高的發展。
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閒,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繇設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5者,出於其閒,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6君師7,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8。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9,而司徒10之職、典樂之官11,所12設也。
這樣,只要一遇到聰明聖智,能充分發展完成自己美善天性的人在社會中產生,上天就必然付給使命,叫他作萬民的領袖師長,去治理人民、教育人民,恢復人民固有的善性。這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帝堯、帝舜所以承美善於天地,建理想於人間,從而設立「司徒」「典樂」等教育機構的緣故。
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三代之隆13,其法14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15,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16,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17禮、樂、射、御、書、數之文18
夏商周三代,太平鼎盛,教化人民的典章制度逐漸完備,於是自王室國都直到民間里巷,莫不設立學校。國民年達八歲,從王公貴族以至老百姓的所有子弟,全都送進初級學塾,教以居家打雜、言談舉止的規矩,及儀節法制、音樂藝術、射擊馳驅、文籍算術等學科。
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19,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20,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21。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待到十五歲時,則自國家元首的太子及其餘王子到諸侯、卿、大夫、首要學者的嫡子,與平民中的優秀青年,全都升入國家高級學府,教以洞察事理、涵養德性、修持自身、治理人民的原理及實踐方法。這就是學校教育的高初級綱目的分列情形。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22,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23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24之所固有,職分25之所當為,而各26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27,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
學校的設立既然這樣普遍,教育辦法中的程序科目又這樣精詳,而且用作教育內容的,又都是根據政治領袖親身實踐衷心體會所得,不須在人民的生活、日常的行為、人間關係的理則之外去探求,因此當時的人沒有不從事學習的;所學習的,又沒有不是祈求了悟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內容,自己職司上應有的責任,從而勉勵振奮,盡心盡力地作去的。這便是太古那些興隆燦爛的時期,朝廷治績輝煌、民間風俗淳美、絕非後世所能趕上的道理所在。
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28,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2930而傳之,以31後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32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33
待到周朝衰微,賢聖的帝王不再出現,學校的事業不再講究,教化蕪荒,風俗敗壞;這時乃有像孔子這樣聖德明智的人,竟得不到政治教育領袖的地位,以推行他的治理教化,於是獨自採取上古聖王的制度來研習傳授,以求告知後人。如《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等篇,固是上古基本教育制度的流變;
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34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35,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36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37,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38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
至於本篇「大學」則是根據基本教育的成就,昭示高級教育的規範,在範圍上已是極盡規模的宏偉,在內容上更是貫徹節目的精詳。這著作,孔子的三千弟子,大致沒有不曾學習的,其中尤以曾子為獨得精要,於是撰著《傳義》,闡發《大學》的義理。孟子死後,這一傳授工作就中絕下來,書雖不曾散失,知道的也就不多了。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它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39,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40,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它權謀術數41,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42之流,所以惑世43民、充塞44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
從此以後,庸俗學者那種注重訓詁、講究文詞的作風,功夫遠大過古代的基本教育,但毫無用處;異端思想那些崇尚虛無、推尊寂滅的學說,高深遠超過古代的高級教育,但實無內容;其他玩權謀、耍手腕、不顧一切、只求騰達的說法,以及各種學派各種幫口,總之足以迷惑社會、欺誘民眾、反道德、害仁義的,又都鬧哄哄地在這中間雜七雜八生將出來,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45晦盲否塞46反覆沈痼47,以及五季48之衰,而壞亂極矣。
使優秀的人不幸而不能知道人生大道的精華,使平庸的人不幸而不能蒙受太平盛世的恩澤,全社會陰暗閉塞,輾轉沉篤,待到五代這一衰亂時期,社會的敗壞崩解,可說到達極點了。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於世。天運49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50治教休明51,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52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53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54發其歸趣55,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56,粲然復明於世。
幸好自然法則的推移,循環反復,沒有不回頭的。宋朝興起,政治教化重新美善輝朗起來,於是有了河南程氏兩位先生的出現,繼承孟子所傳的偉大思想,這才尊崇信服這篇《大學》,宣示天下;後又加以整理、訂正、闡揚,然後古代高級學府的教育法制,聖賢思想的精義,才再度在世間燦露光芒。
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57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58,是以忘其固陋59采而輯之60,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61,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62,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
這樣,雖然愚鈍如作者,也幸得私自傾慕學習,獲得若干了解。不過程先生所訂正的,仍不免有散佚之處,於是作者不顧自己的鄙陋,重加採擇編輯,偶爾亦冒昧附上個人意見,補足它歹缺遺漏的地方,以留待後世高明的指正。作者未能守住自己的才德分位,居然斗膽瀆犯聖賢的智慧結晶,這一罪過是無法辯解的;不過自信這對於國家教育人民、淳化風俗的理想,與學者修養自身、治理人民的方法,卻未必就沒有萬一的貢獻。

導賞

儒家主流認為人性在本質上是美善的,人生的意義價值就在對於內心美善的充分發揮,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此,政治的最高目的也在此。讓人自覺內心的美善,並予以高度發揚,是教育;業已圓滿發展內心美善的人,再用美善之道來指導社會的運轉,調整羣體的生活,最後讓別人也能自覺也能實踐內心的美善,是政治。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教育政治交相為用,合成人文實踐的兩個重要方面。這是《大學》一書的骨幹思想。
本文即根據這一思想,簡述古代學校的制度課目,說明古代教育的人生實踐、社會實踐意義,及其與政治美惡、時代興衰的關係;再指陳這篇根據古代教育精神而作的《大學》的來源、價值、發展,附提一下其他不以道德價值為本的思想學術對於人生社會的弊害,最後談到《大學》重被發掘整理,以至作者采輯校補而成《大學章句》的經過,作為對《大學》一書的介紹。
本文在為《大學章句》作序,首先標示儒家的以性善論為根本的教育政治思想,第二段就據此講述「先王」的學制,第三段接着說明這種教育的優點及其實踐所現的卓越成績,第四段於是說到這種教育精神教育制度的代表文獻《大學》書的著作,第五段由《大學》思想的衰微論及各種不合《大學》精神的教育內容(訓詁、文藝、玄學、謀略、技術)的害處,最後才提出《大學》的再發現與《大學章句》的編訂,完成序文的目的。全篇章法緊湊有力,從大思想、大時代、大著者逐層逼下,使讀者得以充分感到《大學章句》這一編訂工作的分量。
內容方面,本文把上古教育體制與政治功能說得盡善美,只是古人的一種理想說法,不必就是歷史敘述;但本文所說的作為儒學中心的人文思想,卻確是中國民族在歷史上所表現的獨特的文化精神。儒家(中國主流思想)所重視的,不是普通知識(「百家眾技」),是內心的價值自覺(先天的「仁義禮智之性」);不是玄妙複雜的理論(「虛無寂滅之教」),是現實的人生問題(「民生日用彝倫」)。因此,儒家不曾替中國帶來科學與其他非關人生理想的深奧理論,但卻使中國民族數千年來大致保持一片和諧中正的精神,一股飽滿堅靱的生命力,使中國文化最具「人味」。

查閱次數:5364
資料來源:
朗讀:馮倩雯(粵)、寧榮璇(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馮倩雯(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朱熹

朱熹,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一一三〇 ── 一二〇〇)。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簿,歷任漳州轉運副使、秘閣撰修,官至煥章閣待制。宋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贈太師,追封徽國公。謚曰「文」,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為官耿介清廉,尤嚴於禮教之事。晚年專注於講學,著述豐富,善詩文,詩風淳厚開朗。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及《楚辭集注》等,有宋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傳世。

查閱次數:2845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大學》,本是《小戴禮記》裏的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朱子則以為出於曾子。全篇綜論道德修養與政治實踐(儒家所謂「學」)的本質、意義、相互關係、及若干具體問題,大致可說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髓文獻。因此,宋儒程子(頤)以為這應是孔子的遺書,應作為「初學入德之門」──有志探求人生至善境界者的開展自我的入門典籍。朱子繼續程子的見解,從《禮記》中特別提出《大學》《中庸》兩篇,加上《論語》《孟子》,合稱「四書」,編撰《集注》,作為最基本的儒家經典。章句,指對於古書章節句讀的分析。程朱認為《大學》原文有錯亂遺漏的地方,二程曾經分別訂正,最後朱子把全篇分為經一章,傳(對經的解釋)十章,調整次序,補綴闕文,作成《大學章句》;因此《朱子四書集注》中的《大學章句》,已和《十三經注流》本《小戴禮記》中的《大學篇》不同。本文即是說明《大學》意義及《大學章句》這一改編工作序文。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