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歎?」昔者,仲尼1與於蜡賓2,事畢,出遊於3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4也。言偃5在側,曰:「 君子何歎?」
從前仲尼參與蜡祭的時候,事情完了,出來到觀上遊覽,忽然喟歎起來。仲尼的歎息,乃是歎息魯國呢。言偃在旁邊,說:「先生為甚麼歎息?」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孔子曰:「大道之行也6,與三代之英7,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8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9,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10,女有11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候,和三代賢君當政的時候,丘雖然來不及看見,可是卻也知道那時候的事呢。大道的實行,主要在把天下看做天下人的天下:選舉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出來做事,講究信用,提倡和平。所以人們不只是親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愛護他們自己的子女;必須是使得老年人都能妥善安頓,壯年人都能各盡所能,幼年人都能健全發育,鰥夫、寡婦,和孤苦、伶仃、殘廢的人們都能獲得供養;男的都有職業,女的都有歸宿。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2惡其棄於地13也,不必藏於己;14,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15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6』。
資源只怕丟在地下不開發,卻不一定都收做自己私有;勞力只怕不出在自己身上,卻不一定都只為自己勞動。因此,陰謀詭計自然被窒息而沒機會施展,強盜賊人搗亂份子自然都沒機會活動;所以晚上睡覺門也可以不關;這便叫做『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今大道既17天下為家18: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19;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20,以功為已。故謀21是作而兵由此起。
「如今大道早已不行了,天下成為某家某姓的天下了:各人只親愛各人自己的父母,各人只愛護各人自己的子女,資源、勞力成為肥己營私的東西了;統治者認為父子相傳兄弟相及便是制度,認為有城郭溝池便算堅固,認為禮義便是紀綱——用以去分別君臣,去親密父子,去敦睦兄弟,去和好夫婦,去草擬計劃,去創立田里,去推崇賢智,去福利自己。所以陰謀詭計從此產生,而鬥爭禍亂從此興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22232425成王26周公27,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28其義,以29其信,著有30刑仁31,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32,眾以為殃。是謂『小康33』。」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從此便成為了這一套的代表人。這六位君子人物,沒有一位不是特別重視制度的。憑這去規定那行為是否應該,去考驗那功業是否確實,去揭發罪過,標榜仁愛,講究謙讓,指示人民正常的軌範。如果誰不照着這樣幹,有地位的便必然丟掉地位,大家便必然認為禍殃。這便叫做『小康』。」

導賞

本文主題是揭示大同和小康兩種社會內在精神的不同:大同之世,天下為公,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自然而然這個樣子的;小康之世卻不然,完全仰仗禮義來維繫,如果禮義一旦廢弛,小康之局即不可保。孔子生當春秋亂世,目覩諸侯所行所為,違禮背義,不但無法回到五帝時的大同之世,即三代的小康之世,也不能重視於今日,所以「喟然而歎」,發揮了比較大同與小康不同的議論。
本文可作為儒家政治遠景的輪廓畫看;首段由孔子參加蜡祭喟然而歎引起,而以問答體分別說明;二段專論「大同」,三段專論「小康」,經書子書中此類章法甚多。

查閱次數:18443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禮記》

《禮記》是孔門後學所記和西漢(公元前二〇六──二五)學者輯錄關於禮儀制度的言論集。今本《禮記》,由西漢學官戴聖所輯,又名《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戴聖,西漢中期人(生卒年不詳)。祖籍梁郡(今河南商丘),與輯錄《大戴禮記》的叔父戴德同學禮於后蒼,漢宣帝時繼后蒼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

《禮記》收有《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其中有解釋《儀禮》的,有考證和記載禮儀制度的,有專門記錄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行的,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典籍。《禮記》最早有東漢鄭玄注,另有唐孔穎達《禮記注疏》、元陳澔《禮記集說》和清孫希旦《禮記集解》。

查閱次數:3718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文為《禮記・禮運篇》裏的第一章,是記載孔子告訴言偃有關五帝、三代政治的話。那時孔子正在魯國做官,陪着魯君致祭蜡廟,看到魯君所行的祭禮不合於古,不禁興歎,因此才引出他對於古代政治的嚮往,而暢發他對治國平天下的議論。照篇中所說,孔子以五帝之治為大同,以三代之治為小康;所謂大同,即世界太平的意思;所謂小康,即國家康樂的意思。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