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在上位,不1下;在下位,不2上,正己3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4人,故君子居易5俟命6,小人行險7徼幸8。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9反求諸其身10。」
自己在高的地位,不欺侮下面的人;自己在低的地位,不攀附上面的人。只求自己的行為得正,不去要求別人,就可以無所怨咎;上面不怨咎天,下面也不怨咎人。所以有德者自己居於平易之地以等待命運之發展;無德者則作冒險的事以求偶然的幸運。孔子說:「射箭的規矩近乎君子之道;射不着箭靶和靶中的紅心,就回頭要求自己改進。」

導賞

這節文字表達了君子應「正己而不求於人」、「反求其身」的思想。這種思想直到今天對我們為人處世仍有積極的意義。
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欺壓在下位的人。君子居於下位,也不會去巴結在上位的人。自己力求行為端正而不去乞求別人,這樣就沒有怨恨。上不怨天命,下不怪罪別人,所以,君子心胸坦蕩,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安身立命,而小人則心懷叵測妄求非分的利益。孔子認為射箭的道理與君子做人的道理有相似之處。比如沒有射中靶子,應該自我檢討失敗的原因,而不是歸咎於種種外在因素,這正是現代人所說的體育精神。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事實上,媚上欺下與怨天尤人這兩種缺點,在我們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影兒。《中庸》一文的高妙之處,在於它不是細枝末節地探討如何避免這些缺點,而是從根本上指出問題的癥結:「欺下媚上」、「怨天尤人」都在於沒有樹立「正己而不求於人」的精神。如果事事依靠自己,相信自己,嚴格地要求自己,就不會通過巴結權貴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不會通過欺壓弱小來顯示自己的權威。君子有困難首先會自己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依賴別人;出了問題勇於自我反省,而不是怪罪別人。因此他們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平和應付;而小人則只會鋌而走險,心存僥倖。
文中用了幾組對偶的句子,將事理清楚的顯示在讀者面前。「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在在說明君子處世之道。文章後來引用孔子的一個比喻,進一步闡述「正己而不求於人」的道理:如果人們射箭沒有射中靶子,自然不能怪靶子不正,而只能怪自己箭術不精。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一旦有了問題,難道不應該首先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嗎?至此,文章已從各個角度,深刻而又透徹的闡述了儒家嚴於律己、自強自立的人生哲學。
這一節文字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卻落實到做人處世的根本,說理通透,發人深省。文中提出的不媚上、不欺下、不怨天、不尤人、不求於人、反求諸自身等見解,已成為中國傳統的做人準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自強自立。
查閱次數:8844
資料來源:
朗讀:《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
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文)、溫紹武(粵)、程廣寬(普)

作者/出處

《中庸》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相傳是戰國時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宋朝學者朱熹將它和《大學》一起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相配,合稱「四書」,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必讀書。

《中庸》一書,首先從自我道德修養談起,中間廣泛地談到世上萬事萬物演化的道理,最後又歸結到自我修養上來,是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

查閱次數:4774
資料來源:
《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

創作背景

這裏所節選的,是《中庸》第十四章中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
《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