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視箴視箴
視箴
心兮本虛,應物無迹;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心兮本1,應物無迹2;操之有要,視為之則3。蔽交於前,其中則遷4。制之於外,以安其內5克己復禮6,久而誠矣。
心靈本是自覺的主題,對外物的感應全無迹象可供把捉。可是掌握心靈活動的方向,也有一種要訣,就是將「視」當作心靈活動的關鍵,而用工夫。一切能造成蔽障的外物,雜現於眼前的時候,自覺的心靈就會隨着這些外物的蔽障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方向。工夫是要在外發的活動上着力克制。這樣來使內在的自覺心靈安定不移。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克制私欲而歸於節度,時間一久了,心靈自然會達到純化不雜的境界。
聽箴聽箴
聽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人有秉彝7,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8卓彼先覺9知止有定10閑邪存誠11,非禮勿聽。
人類本有一種常常執守的價值規範,這種規範的根源是在自覺心靈的本性中。由於知識的引誘與外物的牽引,才會喪失正當的方向。那種先覺的人何等高明,早就指出:知道界限方能夠堅定。排除掉一切不如理的意念而養着純化的心靈,對一切不如理的言論根本不去聽。
言箴言箴
言箴
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人心之動,因言以12;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13興戎出好14,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15傷煩則支16。己肆物忤,出悖來違17非法不道18,欽哉訓辭!
人的心靈的一切活動,都要通過語言來向外表現。當言語外發的時候,能夠禁絕躁動和妄動,然後心靈內部方能安靜不擾,專一不亂。何況語言是許多事的樞紐所在,由語言可以惹起一場大戰事,由語言也可以表示許多好感。事情的吉祥或凶險,遭遇的光榮或恥辱,都是由語言招來。語言如果有太過輕易的毛病,結果一定犯荒誕的錯誤;語言如果有繁冗的毛病,結果一定犯支離的錯誤。一個人自己太放肆了,外界必然會來許多忤意之事;一個人出口的話太悖理了,別人向自己說的話也一定會不講理。對於不合道理的話一律都不說,這是我們應該恭敬遵守的古訓之辭。
動箴動箴
動箴
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哲人知19,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20,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夠默觀一切變化的機緣所在,這由於他在思考上有一種純化的自覺。一個有抱負的人要去勉勵自己的品行,他要去堅守的就是他實際的行為。人能夠順着正理去活動,一切便都會寬裕;人若是順着私欲去活動,那就有很大的危機。在急遽匆忙的時候,也要能夠念念不忘正理,像有所畏懼一樣戰戰兢兢地自己留意操持,等到一個人的習慣與他的自覺的本性合一的時候,他就與聖賢有同一的歸宿。

導賞

本篇是所謂「箴銘」體的文字。這種體裁是韻文的一種,本來是格言一類,所以它的內容總是以簡短文字表述一些確定見解的。
文章主要內容是伊川對「視聽言動」所提出的四箴,主旨在於就人的日常活動中來講成德的工夫。程伊川的理論,主要是利用「內外交磨」的過程來完成德性心的透顯的。所以四箴說法不同,主旨都在這裏。
先就「視箴」說,視箴的主要意思在於「制之於外,以安其內」二語;所謂「制之於外」,即是在一個個的活動上求其得正,克制自己的活動不使趨向邪妄;「以安其內」即表示由這種克制的工夫,而使心靈方向不為外物所移動。最後再提出「克己復禮」的舊話,仍表示他的一貫立場。
再就「聽箴」說,「聽箴」先提出人的價值自覺,即所謂「秉彝」。然後,指出價值意識之昏昧,由於心趨於物,為外物所牽引。而正面主張則是「閑邪存誠」與「非禮勿聽」。這裏的工夫仍是在具體行為上克制私欲的工夫。但「本乎天性」一語,含有對價值意識之內在的肯定,學者不可不留意。
就「言箴」說,前兩句總說言語的功用。「發禁躁妄」一語,是全篇主要意思,下通至文末的「非法不道」。在「發」上用「禁」的工夫,即是在個別活動上作克制。而「內斯靜專」則是工夫的目的所在。「內外交磨」的目的原是要求價值自覺明朗安定;不僅這一面是如此,但此處只就「言」說。
言「箴」中間八句,只是發揮兩點意思。第一是,「言」常有重大作用,對人事有極大影響。第二是,「言」得正則外界的反應亦可正;否則,自己的「言」不正,外界的乖忤之事也就越多。這兩點都可以作為伊川對「言」的重要性的解說。
最後,就「動箴」說。伊川論「動」,是兼包思想與行為兩種活動說的。意念之動,要在思上求誠;行為之動則要有所守。而關鍵則在於「順理」與「從欲」。整個工夫落在「造次克念,戰兢自持」上。仍是在一個個活動上求正的意思。不過最後說到「習與性成」,則指德性之完成講。這一點是涉及工夫的歸宿的,為前面三箴所無。可視作四箴的總結語。
總而言之,伊川在四箴上所表現的思想,是他的一貫思想;就是所謂「程門心法」。這種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在一個個行為或活動上處處求如理,就通過這種工夫過程,使私欲受制而暫息;而價值意識漸漸朗豁無蔽,以完成德性。這與日後王陽明講的「致良知」之學,是大不相同的。
查閱次數:1652
資料來源:
朗讀:楊桂康(粵)、白雪蓮(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楊桂康(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程頤

程頤(公元一〇三三——一一〇七),程顥的弟弟,字正叔;因為他住在河南嵩縣西北,靠着伊川(河名),世稱「伊川先生」。哲宗初年,任崇政殿說書,開罪了蘇軾,貶官,又因被人不滿而去職。紹聖初年,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縣),徽宗即位,改送峽州(今湖北宜昌縣),七十五歲死。嘉定年間,賜諡正公。他和程顥同在周敦頤處受學,主張言談舉動,全得以聖人為師,提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作為根本的修養之法。他的學生很多,他更是直接開啟朱熹思想的大師;一般所謂「程朱」,程主要即指程頤。著作也全收在《二程全書》中,重要的有《易傳》《春秋傳》及語錄等。

查閱次數:898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程頤《四箴》,乃本於《論語‧顏淵》篇之「四勿」而作,其自序云:「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儒者本重成德之學,宋儒尤然。伊川此作,即根據《論語》就視聽言動四方面所制之格言,雖云「自警」,亦以教人,欲學者留意於此,自我勉勵,以完成德性。箴,是規戒之意。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