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1雪泥2
人生四處漂蕩的旅程究竟像甚麼呢?應該就像飛翔的鴻雁在雪地上暫時駐足歇息。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在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痕跡,待鴻雁飛走,那裡還會計較牠飛往何處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老僧3已死成新4,壞壁無由見舊題5
當初我們寄宿寺舍的老和尚已經過世,新塔供奉着他的骨灰。當年禪房的牆壁已經毀壞,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6
還記得當年崎嶇艱辛的旅途嗎?那時路途漫長,人已疲累,瘦弱的驢子也在無力地嘶鳴。

導賞

說到中國古代文人,蘇東坡(蘇軾)的大名可謂無人不識。他在各個文學藝術領域都有傑出成就,詩、文、詞、書法、繪畫無一不精,卓然成家。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門三傑,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史上,蘇軾除了文章受推崇,也是宋詩的主要代表,更被譽為開創豪放詞派的宗師。
蘇軾很早便成名,二十一歲得中進士,但一生經歷新舊黨爭,屢次受到排擠,多番被貶,最遠去到偏遠荒涼的瓊州(海南島)。政治上不得志,他就用筆記下了生活上所思所感,成為了流傳後世的動人作品。
蘇軾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對親人朋友都投放深厚感情,常見於作品之中。他和弟弟蘇轍的感情特別要好,兩兄弟年紀相約,一起長大和讀書,後來又一起赴京考試,一起中進士。到了兄弟倆各自到不同地方赴任,才正式分開。分開以後兄弟長久不能見面,尤其後來蘇軾多次被貶,去的地方愈來愈遠,甚至要下獄,二人更難見面。他們經常想念對方,只能靠書信寄意。這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就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子由)的作品。
這是一首和韻詩,就是回應子由先前寫給他的詩。嘉祐元年(1056),蘇軾和弟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在縣中寺院留宿,並曾在壁上題詩。到嘉祐六年,兄弟各赴任所,蘇軾赴鳳翔任簽判,途經澠池。他收到弟弟的寄詩《懷澠池寄子瞻兄》,懷念昔日兄弟共聚的日子。蘇軾就和韻一首,寫成此詩。「和韻詩」是以往文人作酬答之用,要以原詩完全相同的格式和韻腳來寫作,限制很大,一般難有佳作。蘇軾這首雖然是和韻,卻比原詩寫得更好,內涵層次更高,因此為歷代讚賞。蘇轍的原詩是這樣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主題是懷舊,想起昔日兄弟同遊,經過艱苦的路途,一起在僧房渡宿題詩。現在兄長再路過舊地,但只能獨遊,想必興致比不上二人一起之時了。蘇軾按此詩格律和韻腳和詩一首,主題仍是懷舊,但在開頭四句卻加上了對人生的感悟,被稱為「見性」之作。他以蘇轍詩中「雪泥」二字出發,帶出了人生的短暫與飄泊無定。他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說人生在不同地方的經歷,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然駐足雪泥之上,留下印跡;而當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人生就是這樣不斷變化,像詩的第五、六句所寫,昔日招待過他們的老僧已去世,新塔供奉着他的骨灰。往年曾題詩的牆壁亦已倒塌,難尋當日詩句。世事變遷如此急劇,再想到往日共赴崎嶇之路,情境歷歷在目;想到日後人生,便有一番感歎了。
蘇軾寫這首詩時二十六歲,仕途剛剛開始,並未經歷人生的大風浪,便寫出這一番感悟,實屬難得。再看蘇軾後來多次被貶的坎坷一生,到處流徙飄泊的生涯,這首詩又似是他自身經歷的預言,正是「人生到處知何似」,「鴻飛那復計東西」,「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幾句似是一語成讖,寧不教人唏噓。

查閱次數:6348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粵)、白雪梅(普)
|
吟誦:《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篇》,香港教育局
|
註釋、譯文:甘玉貞
|
導賞:甘玉貞(文)、甘玉貞(粤)、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蘇軾

蘇軾,生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初任福昌主簿,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涉作詩諷刺朝政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禮部尚書,其後屢遭貶謫,終任朝奉官。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時,關心百姓疾苦,有治績。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豐富,散文、詩、詞、書畫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縱橫揮灑,其詩奔放豪邁,清新暢達,富於理趣,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突破了唐五代詞綺艷柔靡的傳統,開創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有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吳興茅維刊本《東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叢刊》據南宋刊本影《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傳世。

查閱次數:9054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蘇軾就弟弟蘇轍(字子由)所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而寫的和韻詩。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和弟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在縣中寺院留宿,並曾在壁上題詩。到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鳳翔簽判,弟弟蘇轍送他上任,一直送到鄭州。蘇軾赴鳳翔必會途經澠池,而蘇轍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後來因中進士並未赴任),他返回京城開封後,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給蘇軾,懷念昔日兄弟共聚的日子。蘇軾收到弟弟所寄的詩,就和韻一首,寫成此詩。

資料來源:
甘玉貞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