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00:00
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時,鄉人托以子偕往。榜發,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孫山,滑稽1才子也。赴舉2時,鄉人托以子偕3往。榜發,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4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5盡處是孫山,賢郎6更在孫山外。」
導賞
這是一則表現日常生活智慧的故事,後來流傳很廣,「名落孫山」一成語就出自篇末兩句,用來比喻考試落第。
宋朝時候,蘇州有個書生叫孫山,他能言善辯,很會開玩笑,是有名的「滑稽才子」。有一年,舉行鄉試,鄉人託他帶兒子一同應考舉人。鄉人的兒子沒有考中,孫山雖然考中,卻是最後一名。孫山先回家,鄉人就來問兒子的情況。他告訴鄉人:舉人榜最後一個名字是孫山,令公子的名字更落在孫山的後面了!
自己中舉,同行的人卻沒有考上,那人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因為如果直接回答,一方面叫人難堪,另一方面又怕人誤會自己自鳴得意。但孫山自有他的辦法,他隨口謅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算做回答。孫山的名字既然排在榜末,落在他的後面,當然是沒有被錄取。這樣就把「令郎落第」這一刺激的答案用含蓄的方法說了,既不會顯得自己能考上而沾沾自喜,又把事實說出來,孫山果然不愧是「滑稽才子」。
故事的篇幅十分短小,作者卻用省淨的語言描繪得曲折有致。首句點明孫山的性格滑稽幽默。次寫和鄉人兒子同去應舉,「失意」、「綴榜末」簡明概括二人考試的結果。「先歸」帶出下句「鄉人問其子得失」,最後引出孫山巧妙的答語。故事的趣味性雖然集中體現在最後一句,之前的文字卻句句必要,無一處是閑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