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1鄉里人,家中有阿誰2
十五歲時隨軍出征,到了八十歲才得歸來。路上巧遇家鄉的人,便問起:「家中還有誰嗎?」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纍纍。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纍纍3。兔從狗竇4入,5從樑上飛。
(鄉人答:)「遠遠的看你家,已經長着一片松柏,墳墓也堆得老高啦!」野兔從狗洞中穿入,野雞在屋樑上到處亂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中庭生旅穀6,井上生旅葵78穀持作飯,採葵持作9
庭中生着野生的穀子,井台長着野生的葵菜。舂好穀子來做飯,採好葵菜來做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羹飯一時熟,不知10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湯飯一會兒就好了,卻不知道要送給誰吃。走出家門向東望,淚水不禁沾濕我衣裳。

導賞

此詩最早見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名《紫騮馬歌辭》。據《樂府古題要解》:「此詩晉、宋入樂奏之,首增四句,名《紫騮馬》。《十五從軍征》以下,古詩也。」清朱乾《樂府正義》則把它當作漢《相和曲‧十五》篇的古辭,一般認它是漢末大動亂時代的民間作品。
全詩寫一從軍歸鄉後的老兵無所歸依的故事。表面是描寫單一的事件,其背後實為表達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這是以小見大,以個別反映全體的寫作手法。詩開頭兩句,以「十五」和「八十」兩個數字,將從軍的辛苦,個中的辛酸,盡皆流露。第七句起藉野兔、野雞、野葵,和野穀四樣東西的具體描述,突出了老兵處境的悲涼。全詩分三個場景,一是「道逢鄉里人」的問答,帶出家園已不復在。二是「兔從狗竇入」,見到家園荒蕪的破敗情況。三是老兵「舂穀持作飯」,羹飯作熟後東望垂淚的孤獨淒涼。
在表現上,此詩運用了語言、景物和動作描寫,生動描繪了主角家破人亡的遭遇。敍事情節則採由遠而近,人物感情也隨描述的序,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絕望,後兩句達到了感情的高潮,是一篇富於感染力的佳作。
此詩為漢代樂府詩中的敍事名篇,清人范大士在《歷代詩發》中說:「後代離亂詩,但能祖述而已,未有能過此者。」其後,杜甫的《無家別》實受此詩影響。

查閱次數:3840
資料來源:
朗讀:楊月波(粵)、白雪蓮(普)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潘慧君,《古詩選讀》,文津出版社
|
導賞:潘慧君,《古詩選讀》,文津出版社(文)、楊月波(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漢樂府

漢樂府是漢代一種合樂的歌辭,包括朝廷樂曲和民間歌謠,當中以民間歌辭的成就最大。原作者大都不詳。漢武帝(前一四〇──前八七)時設樂府官署,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採集民間歌謠,並製作樂章。當時從各地採集得來的民歌俗曲達一百三十八篇。

文學史把漢代樂府所整理的歌辭及後世的擬作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某中採自民間而加以整理的民歌,又稱為樂府民歌。樂府詩各有詩題,原本兼指歌辭的題目和用以合樂的聲譜。後世聲譜散迭,詩題用以解釋歌辭的本意,成為後世文人仿作的依據。現存的漢樂府民歌見於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大多為東漢時期作品。樂府民歌的風格質樸自然,善於敘事。樂府民歌的內容廣泛,反映下層社會的生活。

查閱次數:2623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節選自《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本題為「紫騮馬歌辭」,注引《古今樂錄》曰:「『十五從軍征』以下是古詩。」詩歌內容描寫一位十五歲開始從軍,八十歲才回到故鄉的老人的經歷。寫出漢代兵役制度之不合理,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的情形。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