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4,此诚危急存亡之5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6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7也。
先帝所致力的复兴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他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的益州又这样贫弱,这真是危急存亡的关头!可是如今侍卫的大臣在朝廷里仍然勤劳有为,忠勇的将士在国防上仍然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恩惠,准备向陛下报答。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恢弘9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0引喻失义11,以塞忠谏之路也。
在这种情形下,陛下真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来显扬先帝的遗爱,鼓舞忠臣志士们的勇气;不要看轻自己,并用些不适当的譬喻,拒绝他们的善意批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府中12,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3,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4,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15,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论宫里或是氶相府、将军府里,都是一体的;赏善罚恶,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如有做了坏事干犯法律的人,和做了好事忠于国家的人,都应交给主管机关,依法分别惩奖,藉此把陛下公平清明的政治昭示天下;不可存有偏见私心,使内外有两种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16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17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有忠贞的气节和纯正的思想,所以先帝才选拔留给陛下。我认为宫里大小事体,都问问他们再办,一定能避免遗漏和错误,得到很大益处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18,性行淑均19,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20愚以为营中之事2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22优劣得所23
向宠这位将军,性格和善,品行端正,长于军事,以前试用的时候,先帝说他很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军政方面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军队里和睦,无论好的坏的,都能安排得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24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25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7,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崩溃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都对桓帝灵帝叹息痛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都些忠贞贤良的大臣,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复兴的日子,就可以很快地到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臣本布衣28,躬耕于南阳2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0猥自枉屈3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3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3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地方耕种为生,但求在乱世保全自己性命,不想到各地诸侯那里求取功名。谁知先帝不嫌我低微鄙陋,竟然亲自降低身份,先后三次到我的草舍里来访我,问我对于时局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应允先帝愿为国事奔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4尔来35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36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37
后来正当大局逆转,我奉命任职是在我军战败、情势万分危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因此临终时托付我主持国家大事。受命以来,日夜忧虑,恐怕先帝托付我的事,我办不出成效来,辜负了先帝圣明的遗意。所以五月间我带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蛮荒地带。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38,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9攘除奸凶40,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42,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充足,应该鼓舞起军队的士气,领兵北上,平定中原,竭尽我薄弱的力量,扫灭造反叛乱的篡逆,以光复汉朝,回到我们的旧时首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所应尽的职分。至于政治上应兴应革的决策,和尽力贡献忠实的建议,那就是攸之、祎、允,他们这些人的任务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愿陛下托臣以讨43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44,以彰其咎45。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46,察纳雅言47,深追先帝遗诏48
我希望陛下把讨贼和光复的责任付托给我,如果我不能尽到责任的话,请给我严正的处分,好祭告先帝的亡灵。如果政治上没有忠言贡献,就斥责攸之、祎、允等人的疏忽,明白指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多作考虑,访问寻求良好的办法,注意采纳正当的建议;深切地回想先帝的遗训。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49,不知所50
我受了陛下的大恩,万分感激;在就要和陛下远别,写这篇表的时候,不由得掉下了眼泪,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

导赏

汉代盛世的文学发展以诗赋韵文为主,读书人所写散文大多为公务文章。散文创作除了前面介绍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乏善足陈。直至东汉建安时代三国争雄,又一个乱世反而造就文学发展再一次兴起。当中不少政治人物,像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留下大量精彩作品。这里选读的诸葛亮《出师表》,就是一篇政治家所作而传诵千古的作品。
诸葛亮无人不识,但对他的印象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其中有不少神化而不实的地方。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他辅助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刘备死后,他辅助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得以保持鼎立局面十多年,全仗诸葛亮一人。后主昏庸无能,诸葛亮在蜀汉辛苦经营,自知如不主动出击,蜀汉迟早坐以待毙。他派人与吴国修好,又出兵平定南方部落,最后六出祁山,希望先发制人,打击魏国。这篇《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向后主上的表章。陈寿把这篇表章收录在《三国志》诸葛亮的传记中。
诸葛亮的北伐要成功,必要无后顾之忧。他最担心的是后主宠信小人,拒纳忠言,更恐怕后主对自己猜忌,怀疑他这次北伐的动机。因此他上表劝诫后主,安排好辅政的人,也表明心迹,以防小人扰乱朝政。《出师表》前半部分是诸葛亮临行时对后主的进谏,劝他广纳言路,亲贤远佞;后半部分是表明自己北伐的心迹。
篇章第一段首先提及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先逝,再分析蜀汉当前的形势,指出如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汉根据地)形势危急,但国内忠臣志士都感于先帝刘备的知遇,愿意尽心报国;希望后主也虚怀纳谏,奋发图强,不要轻看自己,做些不恰当的事,阻塞忠臣进谏之路。
诸葛亮在提出请后主「开张圣听」后,第二段便提出要赏罚分明,不宜偏私,达至「平明之治」。接着他向后主点名推荐一些可以委以重任的大臣,包括可以执行「宫中之事」的几位内政大臣,以及负责「营中之事」的将军向宠。诸葛亮强调这几位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并不是要推荐自己的亲信。在举荐贤臣后,他一再谆谆告诫后主必须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当时离东汉的灭亡不远,蜀汉以继承汉室大统自许,必定不想这么快便重蹈东汉败亡的覆辙。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为祸,以致国家衰败,诸葛亮请后主以此为鉴,不要宠信小人。对这些「小人」,他姑隐其名,而对贤臣,他则一再提名,希望后主「亲之、信之」,汉室兴隆才有希望。
在一再劝告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之后,下面转为一段叙事,讲述自己的出身和跟先帝创业的往事。这里交代了两个重点,第一是自己本来不求在乱世中谋求显贵的门路,只因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才为他驱驰效命。第二是先帝对他的信任,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且先帝在临崩时向他托孤,他有责任做好辅政大臣的本分。诸葛亮在这里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忘先帝的托付,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以示对蜀汉忠心不二。
诸葛亮接着交代自己受命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日夜辛勤,只怕自己做不好先帝托付的事,损害了先帝的圣明。他更在当年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的部落。现在已无后顾之忧,便应鼓舞三军的士气,北伐中原,扫除叛逆,复兴汉室。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先帝,也为了向后主尽忠。
最后,他在表中再强调各人的职分。自己的任务是讨贼兴复,提出政治建议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而后主也有责任,就是要多咨询好的治国办法,采纳正当的建议,深刻地记住先帝的遗训。表的结尾用了很感性的结束语︰「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他感谢先帝的知遇之恩,也感谢后主的信任。现在北伐远行,一方面不知道自己会否命丧战场,不能再回来,另一方面担心后主不懂治国,自己离去后蜀国形势更为恶劣,所以不觉感触流泪。
《出师表》是一篇臣下向君主所上的表章,但因为上表者的特殊身份,使这篇表章不同于一般。文中以「先帝」起头,全篇不断提及先帝刘备,达十三次之多,是较特别的写法。我们要先了解诸葛亮、先帝和后主的关系,可更易理解诸葛亮写这篇表章的深意。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但很快在伐吴战争中大败,223年在白帝城去世。刘备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请他辅助继位的刘禅。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因此,诸葛亮对刘禅,不单是臣下的身分,又有着长辈的身分。刘禅自己并没有君主所需的雄才大略,一直倚靠诸葛亮为他主持国政。虽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特殊,但毕竟后主是君,他是臣,总不能僭越。这篇《出师表》很难写,道理要说得明白,语气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此诸葛亮在表中处处提及先帝,告诫后主先帝创业艰难,作为继业者应好自为之。后主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恐怕是自己离开后,后主受小人蒙惑,恐怕朝政会出问题,因此全篇主力劝诫后主亲贤远佞,广纳忠言。他在国政上举足轻重,易有功高盖主的危险,何况刘备临死托孤,表明如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虽然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但说长道短的流言一定不少,向后主进谗的也应大有人在。如后主对诸葛亮猜忌,必定影响北伐的军心,也危及整个蜀汉的前途。因此诸葛亮在表的下半部用了不少篇幅去表明自己的心迹。他从自己的出身谈起,讲述与先帝共同创业的艰难,更临危受命,承担辅政的重任。他一再表示自己忠心耿耿,希望堵塞小人的中伤,消除后主的猜忌。诸葛亮说完一番肺腑之言,想起种种前事,自己不觉感触流涕。这交织着种种复杂感情的真情的流露,在一般表章中十分罕见。
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为国事贡献一生,一直为后世所歌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有不少怀缅诸葛亮的诗歌,如《蜀相》一诗的后半,就写出了这位名相的遗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两朝老臣,希望为复兴汉室而鞠躬尽瘁的心意。前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现在看来是否不合时宜?今天中国已没有君主,为何《出师表》仍有一读的价值?我们读《出师表》,并不是要强调忠君思想,而是要从诸葛亮本身的作品去认识这个人,了解他在那个时代、那个位置、那种心态而发出的心声。这篇文章情理兼备,除了对君主谆谆告诫,也倾注了自己浓厚的感情。全文集议论、叙事、抒情于一身,道理写得严密,不卑不亢,情感自肺腑流出,真挚感人。虽然时代已改变,这篇论理和抒情俱佳的篇章仍值得欣赏。

作者/出处

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 – 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自比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先生。 后来辅佐刘备联吴抗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为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 刘备临终,嘱咐他辅佐刘禅。 诸葛亮当政时,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曾前后六次出师北伐曹魏,后死于北伐军中。 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

查阅次数:2958
資料來源:
香港教育局《积学与涵泳》

创作背景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二二七),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伐曹魏,出發前寫了這一篇表,向後主劉禪(劉備的兒子)辭行。

許多古文選本,稱此篇為《前出師表》,另有所謂《後出師表》。但陳壽《三國志》、蕭統《文選》、姚鼐《古文辭類篡》等書,都不載《後出師表》,有人且指為偽作。本篇錄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完成按照原文排印,所以題目上不加「前」字。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