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先帝創業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4,此誠危急存亡之5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6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7也。
先帝所致力的復興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他就中途逝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的益州又這樣貧弱,這真是危急存亡的關頭!可是如今侍衞的大臣在朝廷裏仍然勤勞有為,忠勇的將士在國防上仍然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恩惠,準備向陛下報答。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誠宜開張聖聽8,以光先帝遺德,恢弘9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10引喻失義11,以塞忠諫之路也。
在這種情形下,陛下真應該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來顯揚先帝的遺愛,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勇氣;不要看輕自己,並用些不適當的譬喻,拒絕他們的善意批評。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府中12,俱為一體;陟罰臧否13,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14,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15,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不論宮裏或是氶相府、將軍府裏,都是一體的;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有做了壞事干犯法律的人,和做了好事忠於國家的人,都應交給主管機關,依法分別懲獎,藉此把陛下公平清明的政治昭示天下;不可存有偏見私心,使內外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16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17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誠實的人,有忠貞的氣節和純正的思想,所以先帝才選拔留給陛下。我認為宮裏大小事體,都問問他們再辦,一定能避免遺漏和錯誤,得到很大益處的。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將軍向寵18,性行淑均19,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20愚以為營中之事2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22優劣得所23
向寵這位將軍,性格和善,品行端正,長於軍事,以前試用的時候,先帝說他很能幹,所以大家推舉他做都督。我認為軍政方面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軍隊裏和睦,無論好的壞的,都能安排得當。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24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25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6此悉貞良死節之臣27,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後漢崩潰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都對桓帝靈帝嘆息痛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都些忠貞賢良的大臣,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復興的日子,就可以很快地到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臣本布衣28,躬耕於南陽29,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0猥自枉屈3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32;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3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在南陽地方耕種為生,但求在亂世保全自己性命,不想到各地諸侯那裏求取功名。誰知先帝不嫌我低微鄙陋,竟然親自降低身份,先後三次到我的草舍裏來訪我,問我對於時局的意見;因此我非常感激,應允先帝願為國事奔走。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34爾來35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36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37
後來正當大局逆轉,我奉命任職是在我軍戰敗、情勢萬分危急的時候,到現在已經是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因此臨終時託付我主持國家大事。受命以來,日夜憂慮,恐怕先帝託付我的事,我辦不出成效來,辜負了先帝聖明的遺意。所以五月間我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到蠻荒地帶。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38,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9攘除姦凶40,興復漢室,還於舊都4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42,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也已充足,應該鼓舞起軍隊的士氣,領兵北上,平定中原,竭盡我薄弱的力量,掃滅造反叛亂的篡逆,以光復漢朝,回到我們的舊時首都。這是我報答先帝和盡忠陛下所應盡的職分。至於政治上應興應革的決策,和盡力貢獻忠實的建議,那就是攸之、禕、允,他們這些人的任務了。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願陛下託臣以討43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44,以彰其咎45。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46,察納雅言47,深追先帝遺詔48
我希望陛下把討賊和光復的責任付託給我,如果我不能盡到責任的話,請給我嚴正的處分,好祭告先帝的亡靈。如果政治上沒有忠言貢獻,就斥責攸之、禕、允等人的疏忽,明白指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多作考慮,訪問尋求良好的辦法,注意採納正當的建議;深切地回想先帝的遺訓。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49,不知所50
我受了陛下的大恩,萬分感激;現在就要和陛下遠別,寫這篇表的時候,不由得掉下了眼淚,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一些什麼!

導賞

漢代盛世的文學發展以詩賦韻文為主,讀書人所寫散文大多為公務文章。散文創作除了前面介紹的歷史散文,可以說是乏善足陳。直至東漢建安時代三國爭雄,又一個亂世反而造就文學發展再一次興起。當中不少政治人物,像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留下大量精彩作品。這裏選讀的諸葛亮《出師表》,就是一篇政治家所作而傳誦千古的作品。
諸葛亮無人不識,但對他的印象大多來自小說《三國演義》,其中有不少神化而不實的地方。從歷史上看,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他輔助劉備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劉備死後,他輔助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得以保持鼎立局面十多年,全仗諸葛亮一人。後主昏庸無能,諸葛亮在蜀漢辛苦經營,自知如不主動出擊,蜀漢遲早坐以待斃。他派人與吳國修好,又出兵平定南方部落,最後六出祁山,希望先發制人,打擊魏國。這篇《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是諸葛亮在出師伐魏前向後主上的表章。陳壽把這篇表章收錄在《三國志》諸葛亮的傳記中。
諸葛亮的北伐要成功,必要無後顧之憂。他最擔心的是後主寵信小人,拒納忠言,更恐怕後主對自己猜忌,懷疑他這次北伐的動機。因此他上表勸誡後主,安排好輔政的人,也表明心跡,以防小人擾亂朝政。《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諸葛亮臨行時對後主的進諫,勸他廣納言路,親賢遠佞;後半部分是表明自己北伐的心跡。
篇章第一段首先提及先帝劉備創業未半而先逝,再分析蜀漢當前的形勢,指出如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漢根據地)形勢危急,但國內忠臣志士都感於先帝劉備的知遇,願意盡心報國;希望後主也虛懷納諫,奮發圖強,不要輕看自己,做些不恰當的事,阻塞忠臣進諫之路。
諸葛亮在提出請後主「開張聖聽」後,第二段便提出要賞罰分明,不宜偏私,達至「平明之治」。接着他向後主點名推薦一些可以委以重任的大臣,包括可以執行「宮中之事」的幾位內政大臣,以及負責「營中之事」的將軍向寵。諸葛亮強調這幾位都是「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並不是要推薦自己的親信。在舉薦賢臣後,他一再諄諄告誡後主必須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當時離東漢的滅亡不遠,蜀漢以繼承漢室大統自許,必定不想這麼快便重蹈東漢敗亡的覆轍。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為禍,以致國家衰敗,諸葛亮請後主以此為鑒,不要寵信小人。對這些「小人」,他姑隱其名,而對賢臣,他則一再提名,希望後主「親之、信之」,漢室興隆才有希望。
在一再勸告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之後,下面轉為一段敘事,講述自己的出身和跟先帝創業的往事。這裏交代了兩個重點,第一是自己本來不求在亂世中謀求顯貴的門路,只因先帝「猥自枉屈」三顧草廬,為報答他的知遇之恩,才為他驅馳效命。第二是先帝對他的信任,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且先帝在臨崩時向他託孤,他有責任做好輔政大臣的本分。諸葛亮在這裏表明自己的心跡,不忘先帝的託付,報答他的知遇之恩,以示對蜀漢忠心不二。
諸葛亮接着交代自己受命以來,一直兢兢業業,日夜辛勤,只怕自己做不好先帝託付的事,損害了先帝的聖明。他更在當年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的部落。現在已無後顧之憂,便應鼓舞三軍的士氣,北伐中原,掃除叛逆,復興漢室。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先帝,也為了向後主盡忠。
最後,他在表中再強調各人的職分。自己的任務是討賊興復,提出政治建議則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而後主也有責任,就是要多諮詢好的治國辦法,採納正當的建議,深刻地記住先帝的遺訓。表的結尾用了很感性的結束語︰「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他感謝先帝的知遇之恩,也感謝後主的信任。現在北伐遠行,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會否命喪戰場,不能再回來,另一方面擔心後主不懂治國,自己離去後蜀國形勢更為惡劣,所以不覺感觸流淚。
《出師表》是一篇臣下向君主所上的表章,但因為上表者的特殊身份,使這篇表章不同於一般。文中以「先帝」起頭,全篇不斷提及先帝劉備,達十三次之多,是較特別的寫法。我們要先了解諸葛亮、先帝和後主的關係,可更易理解諸葛亮寫這篇表章的深意。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但很快在伐吳戰爭中大敗,223年在白帝城去世。劉備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請他輔助繼位的劉禪。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又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因此,諸葛亮對劉禪,不單是臣下的身分,又有着長輩的身分。劉禪自己並沒有君主所需的雄才大略,一直倚靠諸葛亮為他主持國政。雖然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特殊,但畢竟後主是君,他是臣,總不能僭越。這篇《出師表》很難寫,道理要說得明白,語氣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此諸葛亮在表中處處提及先帝,告誡後主先帝創業艱難,作為繼業者應好自為之。後主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恐怕是自己離開後,後主受小人蒙惑,恐怕朝政會出問題,因此全篇主力勸誡後主親賢遠佞,廣納忠言。他在國政上舉足輕重,易有功高蓋主的危險,何況劉備臨死託孤,表明如劉禪不才,諸葛亮可取而代之。雖然諸葛亮沒有這個野心,但說長道短的流言一定不少,向後主進讒的也應大有人在。如後主對諸葛亮猜忌,必定影響北伐的軍心,也危及整個蜀漢的前途。因此諸葛亮在表的下半部用了不少篇幅去表明自己的心跡。他從自己的出身談起,講述與先帝共同創業的艱難,更臨危受命,承擔輔政的重任。他一再表示自己忠心耿耿,希望堵塞小人的中傷,消除後主的猜忌。諸葛亮說完一番肺腑之言,想起種種前事,自己不覺感觸流涕。這交織着種種複雜感情的真情的流露,在一般表章中十分罕見。
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耿耿,為國事貢獻一生,一直為後世所歌頌。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寫有不少懷緬諸葛亮的詩歌,如《蜀相》一詩的後半,就寫出了這位名相的遺憾︰「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表》表現了諸葛亮作為兩朝老臣,希望為復興漢室而鞠躬盡瘁的心意。前人曾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現在看來是否不合時宜?今天中國已沒有君主,為何《出師表》仍有一讀的價值?我們讀《出師表》,並不是要強調忠君思想,而是要從諸葛亮本身的作品去認識這個人,了解他在那個時代、那個位置、那種心態而發出的心聲。這篇文章情理兼備,除了對君主諄諄告誡,也傾注了自己濃厚的感情。全文集議論、敘事、抒情於一身,道理寫得嚴密,不卑不亢,情感自肺腑流出,真摯感人。雖然時代已改變,這篇論理和抒情俱佳的篇章仍值得欣賞。

作者/出處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 – 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早年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自比管仲、樂毅,時人稱為臥龍先生。後來輔佐劉備聯吳抗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漢,為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劉備臨終,囑咐他輔佐劉禪。諸葛亮當政時,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曾前後六次出師北伐曹魏,後死於北伐軍中。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

查閱次數:3487
資料來源:
香港教育局《積學與涵泳》

創作背景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二二七),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伐曹魏,出發前寫了這一篇表,向後主劉禪(劉備的兒子)辭行。

許多古文選本,稱此篇為《前出師表》,另有所謂《後出師表》。但陳壽《三國志》、蕭統《文選》、姚鼐《古文辭類篡》等書,都不載《後出師表》,有人且指為偽作。本篇錄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完成按照原文排印,所以題目上不加「前」字。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