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個學生,陪侍他們的老師孔子,席地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3則曰:『不吾知也4!』如或知爾5則何以哉6?」
孔子說:「你們陪侍我,是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稍為大一點;現在我有話要問你們,你們可不要以為我比你們年長,就不肯把你們的意見盡情說出。你們平素常這樣說:『人家不知道我們的才能呀。』假使如今有人知道了你們的才能,預備用你們,那麼,你們將用甚麼去應付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率爾而對7曰:「千乘之國89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10因之以饑饉11由也為之12比及13三年,可使有勇,且知14也。」
子路忽然站起來,不加思索地答道:「一個有千輛戰車的國家,和大國為鄰,給大國的軍隊欺侮了,又因戰爭而招致了荒年,弄得老百姓沒有飯吃。在這樣情形下,如果叫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工夫,我就可以使全國人民都有了鬥志,並且都懂得應該怎樣做一個好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夫子15之。
說得老師笑了。
「求!爾何如?」「求!爾何如?」
「求,你怎麼樣?」孔子問冉有。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7如其18禮樂,以19君子。」
冉有答道:「一個周圍有六七十里的地方,或者更小,只有五六十里,如果叫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工夫,我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有吃有穿,家給人足;至於禮樂教化這些事情,我不行,就得等那能力比我強的君子來做了。」
「赤!爾何如?」「赤!爾何如?」
「赤,你怎麼樣?」孔子問公西華。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對曰:「非曰能之20,願學焉。宗廟之事21如會同22端章甫23,願為小24焉。」
公西華答道:「我不敢說能夠做甚麼,只願有機會學習學習。好比祭天地啦、祀祖先啦,或是國君朝見天子啦,報聘諸侯啦,穿着禮服,戴着禮帽,我只顧做個贊禮的小相就行。」
「點!爾何如?」「點!爾何如?」
「點,你怎麼樣?」孔子問曾晳。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鼓瑟希25鏗爾26舍瑟而作27,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8。」
曾晳正在鼓瑟,聽見老師問到他,便把手指放鬆,瑟就鏗的一聲停止了。他放下瑟,站起來答道:「我和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不一樣。」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子曰:「何傷乎29?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說:「那有甚麼要緊,也不過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趣,又何必一樣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曰:「莫春30者,春服既成,冠者31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32風乎舞雩33,詠而歸。」
曾晳便答道:「三月春暖花開的時候,換上新做的裌衣,邀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人,一同到沂水去游泳,泳罷跑到舞雩的壇上去乘涼風,然後唱着歌回來。」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子喟然34歎曰:「吾35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老師讚歎道:「好呀,我站在點這一邊!」那三個學生出去了,曾晳一個人煞後,沒有跟他們一同走。曾晳問孔子說:「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答道:「也不過是各人說出自己的志趣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又問:「那麼,老師又為甚麼笑由呢?」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曰:「為國以禮,其言不36,是故哂之。」
孔子說:「他是想用禮樂教化來治理國家的;說的話太過自負,不知道謙遜,所以我笑他。」
「唯求則非邦也與?」唯求則非邦也與37?」
「那麼,求所說的不是國家嗎?」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哪能說周圍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唯赤則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
「那麼,赤所說的不是國家嗎?」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38?」
「既然說祭天地、祝祖先、朝見天子、報聘諸侯,不是國家是甚麼?不過赤所說他只能做小相,那麼,還有哪一個能做大相!」

導賞

《論語》的寫作形式是「語錄體」,把老師的教訓、解惑的說話、師生或同學間的討論如實記錄下來,各段之間並無連貫性,也沒有特別的寫作手法。因此《論語》各篇不能算是正規的散文,只可算是「孔門語錄」。這裏所選的《侍坐章》則較為特別,它的篇幅較長,具備了散文的結構,也有一些可欣賞的寫作手法。
《侍坐章》是《論語.先進篇》的最後一章,記孔子與四個學生就志向的討論。這四個學生是子路(姓仲名由)、曾晳(姓曾名點)、冉有(姓冉名求)和公西華(姓公西名赤),與孔子同是魯國人。有一天,他們在陪着孔子坐,孔子問他們各人的志向。
四個學生中,子路的個性最爽直,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師:如果有一個規模不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侵略,又發生了饑荒,讓他去治理,只要約三年時間,就可以治理好。孔子對子路的話一笑置之,然後又問冉求的想法。冉求回答:如果有一個規模較小的國家,讓他去治理,約三年時間,他就可以使全國人民豐衣足食;至於禮樂教化這些事情,就要等能力比他強的君子來做了。冉有善於理財,所以這樣說。孔子又問公西赤的想法。公西赤回答:自己不敢說有甚麼能力,只希望有機會學習宗廟祭祀之事,在諸侯朝覲聘問的儀式上,做個贊禮的小儐相。
最後孔子再問曾點。曾點就說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三人很不同,他希望能在暮春三月,換上新做的春裝,與一班朋友一同到沂水去洗浴,浴罷走到舞雩的壇上去乘涼,然後唱着歌回家。孔子對之前三人的志願並未表示任何意見,但此時卻表示贊同曾點的說法。
其實孔子的反應並不代表判別了四位學生的高下。在說過志願後,三位學生離開,曾點追問孔子對其他三人志願的看法,他並沒有表示否定,更表示只是各人說說志願吧,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曾點問孔子為甚麼笑仲由,他說因為仲由說得大言不慚,毫不謙遜,所以笑他。孔子並非認為他的志願不好,只是他說話的態度問題。他也贊同冉求和公西華有治國安邦的能力,只是他們比仲由謙虛。
我們在《論語.侍坐章》看到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的面貌。孔子像今天的老師一樣,讓學生談志願,鼓勵他們暢所欲言,說出心中的抱負。作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最善於因材施教,看《論語》中他就相同題目回答不同學生時,常會因應學生的性格和資質而有不同的回答內容。他在《侍坐章》中表現的也一樣,不同學生因應自己不同的能力和性格而有不同志願,孔子是鼓勵的。春秋時代的學生志願當然與今天不同,他們沒有多樣化的選擇,讀書人一般都希望日後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為。其中三位學生仲由、冉求和公西赤說的志願都是怎樣在政治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而曾點卻說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想法,描繪了一幅暮春行樂的畫面。孔子對前面三位學生的說法都沒有表示意見,卻說贊同曾點的說法。很多對這篇文章的討論,就在於孔子為甚麼有這樣的反應。有人更分析曾點描繪的是一個代表堯舜之治的大同世界,因此比其他三人優勝。如從較人性化的角度看,孔子贊同曾點的說法,並非表示曾點的志願比其他三人優勝,而是孔子也希望像曾點所說的,有機會過這種和樂舒暢的生活。春秋時代戰亂頻仍,孔子帶着學生周遊列國,游說君主行仁政,但多不成功,兼且路途奔波,常遇困厄。相信他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喘一口氣,與學生去遊春,乘涼詠唱。孔子在篇章開頭便告訴學生:「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他放下了老師的嚴肅面孔,既希望學生暢所欲言,而自己也一樣說說心底話,表現了人性的一面。
在語錄體的《論語》中,《侍坐章》是較為特別的一段,因為除了四人對話的內容,還有一些敘事和形容人物表情動作的字句,說得上有類似散文的結構。曾點說志願時描繪的暮春遊樂圖,被認為是《論語》中最優美的一段描寫。篇中描寫人物的字句雖簡短,但十分生動。例如「子路率爾而對曰」,就寫子路急不及待說話的神態;「夫子哂之」少有地寫孔子笑學生;而曾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就寫出他慢條斯理地奏瑟的神態,和他接着說的志願互相呼應。這些人物的語言情態都寫得很有個性,使人一看便可略知說話人的性格。孔子在文中也表現了人性化的一面,比起常見的聖人形象,更為可信動人。

作者/出處

《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由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所輯錄,據《漢書・藝文志》所說,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孔子的言行學說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曾做過魯國司寇,其後周遊列國,宣揚「仁政」。晚年編訂《春秋》,整理《詩》、《書》、《易》、《禮》等古代文獻。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論語》的內容,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和品德修養等各方面。文字簡明易曉,是語錄體的典範。其中很多名句,成為後世的格言和成語,對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語言有重大的影響。《論語》通行本有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和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查閱次數:5840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課節選自《論語‧先進》第二十六章,版本據《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內容記述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及公西華討論志趣問題。四人的志趣不同,可見孔門弟子中,既有好高鶩遠的,亦有誠樸務實的,而孔子則兼容並蓄,因才施教,依學生不同的能力和興趣,給他們適當的啟迪。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