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1急于义2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4。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5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这五个人,原是在周蓼洲老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的。到现在,那里的贤良士绅,请准了官府,把魏太监的生祠拆毁,就在那地方葬了他们;并且在墓前树立上碑,来表彰他们的行为。唉唉,真是一椿盛事啊!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堙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与?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堙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与6?独五人之皦皦7,何也?
这五个人的死,距离现在造坟营葬,时间只有十一个月;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单只那些有钱有势和慷慨得意的人,因为疾病死掉,死后湮没无闻,不值得再提起的,就已经很多了;何况还有在乡间死的那些没有一点声名的人呢?然而独有这五个人死后光照人间,这是甚么道理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繇使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9为之声义10敛赀财11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12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13抶而仆之1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15,为魏之私人16,周公之逮所繇使也。
我还记得周老先生被捕的时候,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德操能孚众望的,为了伸张正义,给他诉冤请命,当时大家还凑集了金钱给他送行,都悲痛得放声大哭,震动了天地。捕人的官役按着剑走上前来,问「谁为他这样哀哭?」大家实在不能忍耐,便把捕人的官役打倒在地。这时候以大中丞的职衔巡抚吴郡的,是魏太监的私人,逮捕周老先生,就是由他指使的。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17则噪而相逐18。中丞匿于溷藩19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20,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21在墓者也。
吴郡的老百姓正在悲愤填胸,于是便藉着他用严厉的声音呵斥的时候,鼓噪着向前追他,他不顾中丞的尊严,吓得逃到厕所里躲藏,才没有当面吃亏。之后,他就把这次吴郡老百姓的变乱,呈报朝廷,请示办法,结果是追究出为首的五个人,判处死刑。这五个人的名字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道合葬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阳阳,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然五人之当刑22也,意气阳阳23,呼中丞之名而24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25,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可是这五个人在临刑的时候,都扬扬得意地叫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说说笑笑、从从容容地死的;人头挂在城墙上,颜色一点也没有变。有些贤良的士绅,拿出了五十两银子,买了这五个人的头,用匣子封藏起来,终归同他们的尸身合到一块,所以现在坟墓里头,五个人的尸首是完完全全的呢。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嗟乎!大阉之乱,缙绅26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27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28故哉?
唉唉!要说在大太监紊乱朝政、残杀忠良的这一段期间,那些做官的人能够始终不变节附逆的,就整个国家这么大的范围来说,有几个人呢?然而这五个人都是生在寻常老百姓家,平素没有听见过《诗经》《书经》里的教训,却能为了大义,激发起昂扬的斗志,不顾虑有甚么危险,情愿牺牲性命,这又是甚么缘故呢?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环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且矫诏纷出29钩党之捕30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1大阉亦逡巡畏义32非常之谋33,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环道路3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况且当时魏太监假托天子圣旨,乱发命令,在全国各地,藉与东林党勾结为名,大举捕人;终于因为我们郡里老百姓愤怒地给他这一个打击,才不敢再胡乱株连。大太监自己也因为害怕正义,有所顾忌,他那篡逆的阴谋,才不容易骤然发动;等到当今圣上出来,就不得不在放逐的路上畏罪自缢,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力量呢。
繇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翦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繇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翦发杜门35佯狂不知所之者36,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37于朝廷,赠谥美显38,荣于身后。
从这里看来,如今那些做大官的人,一旦犯了罪,有的想脱逃,但无论远近都找不到容身的地方;有的又想剃发出家当和尚,或是关在家里隐居不出门,或是假装疯狂,自己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像这样的人,他们辱没了人格,降低了操行,仍然不免一死,和这五个人的死比较一下,究竟谁轻谁重呢?所以周蓼洲老先生,终于在朝廷上显明出他的忠义,天子追赠给他佳美的谥号,死后得到莫大的光荣;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9,列其姓名于大堤40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41!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42以老于户牖之下4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44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这五个人也得到建坟安葬,把姓名列在大堤上,各地的人经过这个地方,没有不向他们致敬而为他们悲哀的,这的确是百代都难得碰到的盛事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叫这五个人保存住他们的头颅,由壮至老只在他们自己的屋里,安安全全过完他们的一生,那么人人都可以拿他们当做奴隶来役使,怎么能够使得那些上等人们,在这墓道上激动地发出志士的悲哀呢?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45,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4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7
所以我和同社的诸位先生,觉得坟墓上不可以光有一座空碑,便给他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藉此伸明生死关系的重大,和老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48太史文起文公49孟长姚公50也。
所说的贤良士绅,是太仆卿吴因之老先生,太史文文起老先生和姚孟长老先生。

导赏

本文叙述五人被杀及邑人为之建坟营葬的经过,表扬五人因激于义愤而牺牲性命的壮烈,并强调五人死难的价值之高和影响之大。
本文原不分段,为了便于阅读研究,现在分为七段。
首段即指出五人的死因,叙述建坟立碑的经过和用意,并赞叹为盛举,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纲。
次段是议论。拿五人的死和其余的死者相比,逼出五人的死何以独能光照世间的问题,藉以引起下文。
三段是一种追记的倒叙,回忆到五人死时的情形,因即详述此事的发生与结束。此事的导火线是周顺昌的被逮,酿成惨祸的关键却在执政者对于民情的压抑。从叙述中反映出一个忠正的周顺昌是如何得到民众的爱护──为之请命、为之送行、为之哀哭;也反映出作为魏阉爪牙的执政者的残暴──按剑而前、厉声以呵、呈请按诛;但更重要的是暗示出这一次的民变,是由执政者的粗暴激逼出来的,责任全应由执政者来负;从而也就显明了民众的「抶而仆之」「噪而相逐」,是可以原谅的不得已的行动,而结果五人的被诛,就必然是无罪而屈死的了。这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正在执政者厉声呵问的时候,民众却敢于「噪而相逐」,这说明他们为了大义而毫不畏死;正在民众「噪而相逐」的时候,执政者却不顾应有的尊严而吓得藏到厕所里去,这个好看的镜头,写出他的为了不义之举而胆怯怕死。两相比照,一方面是义,一方面是不义;一方面是不畏死,一方面是怕死,非常显明。他使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对那位巡抚恨恶,一同对那些民众同情,更一同对五人的冤死表示哀悼和愤怒。这一点,已经很具体地回答了第二段最后为甚么「独五人之皦皦」的问题。
四段写五人临刑时的从容,意气扬扬地谈笑,表现出了他们视死如归而毫不畏死的坚强态度。儒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老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这里都得到证明。士大夫肯出金为他们全尸,说明了他们的死已感动了上层社会的人士,这些人同情的是站在正义这一方面的民众,而不同情站在不义那一方面的执政者,虽然他们和执政者都同是上层社会的人。
五段是议论,主要提出两点︰一是五人的死难能可贵,有很高的价值,喝过墨水的大官们都怕死而变节,不识一字的草野小民却能守义而牺牲,作者故意问是甚么缘故,缘故就是明末士风的败坏;二是五人的死影响之大,它阻止了魏阉的残杀忠良的进行,打消了魏阉篡位阴谋的实现;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五人的死,魏阉势必要把全国忠良杀尽,势必要篡位称帝,那么,明朝也就早灭亡了,这就是作者在下一段所说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据。
六段是全文的总结,说明死生关系之重大;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正是作者所要申明的理论核心。不但那些犯罪应死的大官,虽费尽心机,东逃西躲,终归难免一死,死得可耻,就是此五人,如果老死户牖之下,尽其天年,也就是死得无声无臭,算不得甚么。这次为义而死,为人而死,死得光荣极了,四方的人都过而拜且泣,豪杰的人都扼腕而悲悼,这正是竭力在对五人的表扬上用笔墨。「百世之遇」一语,乃是赞叹之辞,恰好回顾到首段的「亦盛矣哉」。最后二语点出写作此记的用意,也可以说是总结了上面的论点。
最后一段是附带写出那些帮忙玉成建墓立碑的当地绅士三人的名字,也等于代死者酬谢他的盛情,使其名字能在碑上永存。
查阅次数:1716
資料來源:
朗读:杨桂康(粤)、张雅茜(普)
|
注释:《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译文:《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
导赏:《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文)、张敬才(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张溥

张溥,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四年(一六〇二──一六四一)。 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江苏太仓)人。 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选庶吉士,不久即乞假归家,不再出仕。 崇祯六年(一六三三),集家乡同道文士于苏州虎丘结成复社,与宦官势力抗衡。 明朝灭亡后,复社成为江南反清的一股力量。 在文学上,张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著有《诗》三卷,《七录斋集》十二卷,另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查阅次数:1784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五人墓碑記》選自張溥《七錄齋集存稿》卷三。明熹宗天啟六年(一六二六)三月十五日,宦官魏忠賢派人至蘇州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激起當地數萬市民義憤,奮起打死捕人官差。江蘇巡撫毛一鷺下令將倡亂民顏佩韋、馬杰、沈揚、楊念如、周文元五人處死。明思宗即位後,魏忠賢及其黨羽受到懲處,蘇州士大夫請求為被殺的五義士立碑。本文就是張溥撰寫的碑記。

本文屬於墓誌類,但作法與一般的墓誌銘不同。一般墓誌銘,以羅列「德善功烈」與「學行大節」為尚,而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夾敘夾議,集敘事、議論、描寫、抒情於一篇,彰顯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之主題;文章前後呼應,另具創新的風格。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