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弈秋1通國2之善弈者也。使3弈秋4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5惟弈秋之為聽6。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7將至,思8弓繳9而射之,雖與之10學,弗若之11矣。1213其智弗若1415:「非然16也。」
弈秋是全國最高明的棋手。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把弈秋的話聽進耳朵裡。另外一個人雖然也在聽講,但是心裡卻一直想着有一隻天鵝將要飛過來,並準備想拉開弓去射它。雖然他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下棋,可是卻比不上人家。難道說是他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啊。」

導賞

本文用具體生動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無論做甚麼事情都要專心一意,否則肯定做得不好。弈秋是名聞全國的棋手,假使讓弈秋同時教導兩個弟子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聽弈秋講授;另一個雖然表面在聽,但卻想着可能會有天鵝飛過,盤算着引弓射牠;結果不專心學習的那個學生,自然不及專心致志的人了。這是他的智力不及別人嗎?作者認為不是這樣的。兩人學習棋藝,客觀條件差不多:即老師相同,智力相若,但學習成效卻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在於兩人學習態度不同,由此可見學習時「專心致志」是何等重要。弈秋的兩個學生,抱持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是「惟弈秋之為聽」,憑這句話大概也可以猜想他專心的程度;另一個呢,一面在聽,一面又在想着天空的飛鳥,想着要拿弓箭去射鳥,精神渙散的情況可想而知。這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及前一個,那是必然的了。作者用對比的方法,描畫了兩個弟子學棋時的不同表現,形象極為鮮明。他更透過心理描寫,把弟子心不在焉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心以為鴻鵠將至」一語,更在我們日常的語言中廣泛使用。最後,本文以自問自答作結,但作者並未正面說出箇中所以然,而是用「非然也」三字排除了智力差異的可能,正面答案不言自明;不過,給讀者一個機會自行思索,印象便會更加深刻。《孟子》的文章富於形象,善於運用現實生活的事例來說明道理。像本文的故事,也許並非真有其事,但生活氣息極濃,使文章特別具有說服力。

查閱次數:1485
資料來源:
朗讀: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粵、普)
|
註釋: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
譯文:程廣寬
|
導賞: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文)、溫紹武(粵)

作者/出處

《孟子》

《孟子》一書,有以為是孟子自撰,有以為是其門人所記,《漢書‧藝文志》列入儒家類,今存七篇。宋以後列於經部,朱熹將它與《論語》、《禮記》的〈大學〉和〈中庸〉篇合成《四書》,為之作注,從此成儒家經典。

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赫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代大思想家。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身處戰亂的時代,提倡「民貴君輕」,主張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諸侯所採納,於是退而講學著述。

《孟子》的文章,長於辯論,善用譬喻,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對後世散文有很大影響。通行注本有東漢趙歧《孟子章句》、宋孫奭《孟子注疏》、朱熹《四書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義》。

查閱次數:4013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

資料來源:
中國語文課程建議篇章,香港教育局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