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操吴戈1被犀甲2车错毂3短兵接45蔽日兮敌若云6矢交坠7兮士争先。
拿起吴戈披上甲,战车交错短兵接。旌旗遮天敌如云,发箭互射争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埜。凌余阵8躐余行9左骖殪兮右刃伤10霾两轮兮絷四马11援玉枹12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13,严杀尽兮弃原埜14
冲破我阵乱我行,左右战马有死伤。埋下车轮拴住马,拿起鼓槌擂鼓飨。惊天地呀泣鬼神,同归于尽死沙场!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出不入兮往不反15平原忽兮路超远16带长剑兮挟秦弓17首身离兮心不惩18诚既勇兮又以武19,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20子魂魄兮为鬼雄21
烈士一去不再返,原野无边路遥远。长剑秦弓仍在手,身首分离志不休。真正勇敢又善战,刚强到底不可犯。肉身已死神永生,魂魄必为鬼中雄!

导赏

《楚辞》是现存最早有名有姓的个人创作诗集,是战国时代楚地的诗歌,主要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夫,他的故事我们早有听闻,最著名当然是他的爱国热忱,为了楚国的败亡而投江自尽。屈原在投江前经历过一段很长的被放逐时期,感到「忠而被谤,信而见疑」,郁郁不得志之余,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哀思。
《国殇》是屈原所作《九歌》其中一篇。《九歌》原是南方的祭神歌,有很久远的历史,有说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涯中,接触到民间的祭祀歌曲,在旧的乐曲填上新词,并作艺术上的润饰,写成这组诗歌。《九歌》共有十一篇,祭祀十种神灵,分别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国殇》是其中第十篇,是唯一祭祀人鬼的一篇。《九歌》是献给神鬼的祭歌,其中多富想象力的描写,表现出浪漫瑰丽的情调和画面。《国殇》却写战场情况,较为写实。它虽然是诗歌,但铺写场面和人物刻画毫不比长篇的散文逊色。
《国殇》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据前人的解释,「国殇」的意思是指「死于国事者」。战国末年的楚国,常与秦国大战,而楚国又多战败,大批将士阵亡。屈原对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情操深为感动,便在这首祭歌中,表达他对阵亡战士的敬重和哀悼。诗中直接向为国捐躯的战士颂赞,使听的人受到感动,对阵亡者的英灵钦仰崇拜;同时鼓舞听的人同仇敌忾的情绪,勇于为神圣的国家民族牺牲。
《国殇》共十八句,结构齐整,每句都是七言,可说是后世七言诗的滥觞。全诗可分为三部分,首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战事开始,敌我双方交战的情况。次六句写战事的惨烈,我军节节败退,但战士仍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最后八句是对战士的哀悼和歌颂,礼赞他们英灵不灭,精神长存。
诗的开始从特写战士的装备开始,然后写战场上战车轮轴交错,旌旗蔽天,敌人如云,两军短兵相接,军士奋勇争先向前,一个盛大的战争场面用四句便交代清楚。
第二部分写楚军的形势渐渐不利,敌人攻进了楚军的阵地,击溃了他们的行列。这里又特写将军的情况,他乘的战车,左边的马死了,右边的马也受了刀伤,车轮陷入土中,四匹马又被绊住,正是进退两难,但他仍奋力拿着鼓锤擂击战鼓,激励己方军队继续作战。最后大概是天时不利神灵不佑,楚军战士死伤殆尽,被弃尸于原野上。这里所写的战争场面十分细腻,虽然用字不多,但已写出战场的状况、战士的面貌、他们的奋勇、交战的惨烈和战争的结果。
第三部分从铺叙转到抒情。慨叹战士出了国门,便永不回来了,身体被弃平原,离家的路非常遥远。这些死去的战士仍然带着长剑挟着秦弓,纵然身首异处也毫不后悔。他们既勇敢又威武,自始至终刚强不屈,虽然身死但精神不朽。最后诗中赞扬他们坚毅的魂魄,是鬼中之英雄。诗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物,所刻划的是整体为国捐躯的战士,他们义无反顾地忠贞卫国,是值得人们景仰和歌颂的。
相对《诗经》的质朴,《楚辞》用字较考究。我们从《国殇》中可看到作者运用了不少艺术手法和炼字技巧。诗中以丰富的词汇描写战事,例如「吴戈」、「犀甲」、「车」、「旌」、「矢」、「骖」、「马」、「玉枹」、「鸣鼓」、「长剑」、「秦弓」都是战场上所见事物;动词也很多样化,用上了「操」、「被」、「蔽」、「坠」、「凌」、「躐」、「援」、「击」、「带」、「挟」等,非常丰富。诗中也常用对偶,例如「旌蔽日兮敌若云」和「矢交坠兮士争先」便是对偶句,而更多用的是「句中对」,如「操吴戈」与「被犀甲」,「左骖殪」与「右刃伤」,「霾两轮」与「絷四马」,「援玉枹」与「击鸣鼓」等。
《国殇》的句式齐整,所有句子都是七言。这种整齐结构在《楚辞》中是较为特别的,而七言句也是《九歌》中最长的句式。用长句子,节奏便较舒缓,所流露的感慨也显得沉重。《楚辞》表现南方的特色,其中有很多楚国的物产和用语。《国殇》每句都有一个「兮」字,就是楚国常用的助语词,它放在每句的中间(第四个字),使语气舒缓慢长,起「一唱三叹」的作用,使感情更得到充分的抒发。

作者/出处

屈原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四三──前二七六)。 名平,一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时代楚国人。 屈原是楚王同姓贵族,学问渊博,历任左徒及三闾大夫等职,曾辅怀王处理国事,对内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其后为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 顷襄王时,因令尹子兰之忌,放逐江南。 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大诗人、骚体的始创者。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及《渔父》等。 文采绚烂,词藻瑰奇,表达出作者愤世嫉俗和忠君爱国之情。 《离骚》一篇,篇幅之长,与造诣之高,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之冠。 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东方朔的作品,合称《楚辞》,成为当时南方文学的代表。

查阅次数:3589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殤」是夭折的意思;凡為國犧牲而死的人,就叫「國殤」。這首詩是屈原「九歌」裡的第十篇,九歌共十一篇,有人說首末兩篇是序曲和終曲,中間九首是原始歌劇。更有人推斷,因舊有歌辭鄙俚,屈原又另作了一遍。國殤是一首戰鬥的、悲壯的輓歌,古代祭祀陣亡將士的時候唱的。

國殤的主題很顯明,它是直接向為國捐軀的烈士們頌揚、禮讚、歌唱、歡呼;使聽的人受到感動,對陣亡者的英靈欽仰崇拜;鼓舞起聽的人同仇敵愾的情緒,勇於為神聖的國家民族犧牲。

資料來源:
《友联活叶文选》,友联出版社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