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操吳戈1被犀甲2車錯轂3短兵接45蔽日兮敵若雲6矢交墜7兮士爭先。
拿起吳戈披上甲,戰車交錯短兵接。旌旗遮天敵如雲,發箭互射爭向前。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埜。凌余陣8躐余行9左驂殪兮右刃傷10霾兩輪兮縶四馬11援玉枹12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13,嚴殺盡兮棄原埜14
衝破我陣亂我行,左右戰馬有死傷。埋下車輪拴住馬,拿起鼓槌擂鼓饗。驚天地呀泣鬼神,同歸於盡死沙場!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出不入兮往不反15平原忽兮路超遠16帶長劍兮挾秦弓17首身離兮心不懲18誠既勇兮又以武19,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20子魂魄兮為鬼雄21
烈士一去不再返,原野無邊路遙遠。長劍秦弓仍在手,身首分離志不休。真正勇敢又善戰,剛強到底不可犯。肉身已死神永生,魂魄必為鬼中雄!

導賞

《楚辭》是現存最早有名有姓的個人創作詩集,是戰國時代楚地的詩歌,主要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他的故事我們早有聽聞,最著名當然是他的愛國熱忱,為了楚國的敗亡而投江自盡。屈原在投江前經歷過一段很長的被放逐時期,感到「忠而被謗,信而見疑」,鬱鬱不得志之餘,寫下不少優美的詩篇,抒發自己的哀思。
《國殤》是屈原所作《九歌》其中一篇。《九歌》原是南方的祭神歌,有很久遠的歷史,有說屈原在長期流放生涯中,接觸到民間的祭祀歌曲,在舊的樂曲填上新詞,並作藝術上的潤飾,寫成這組詩歌。《九歌》共有十一篇,祭祀十種神靈,分別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國殤》是其中第十篇,是唯一祭祀人鬼的一篇。《九歌》是獻給神鬼的祭歌,其中多富想像力的描寫,表現出浪漫瑰麗的情調和畫面。《國殤》卻寫戰場情況,較為寫實。它雖然是詩歌,但鋪寫場面和人物刻畫毫不比長篇的散文遜色。
《國殤》是一首悼念陣亡將士的祭歌。據前人的解釋,「國殤」的意思是指「死於國事者」。戰國末年的楚國,常與秦國大戰,而楚國又多戰敗,大批將士陣亡。屈原對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情操深為感動,便在這首祭歌中,表達他對陣亡戰士的敬重和哀悼。詩中直接向為國捐軀的戰士頌讚,使聽的人受到感動,對陣亡者的英靈欽仰崇拜;同時鼓舞聽的人同仇敵愾的情緒,勇於為神聖的國家民族犧牲。
《國殤》共十八句,結構齊整,每句都是七言,可說是後世七言詩的濫觴。全詩可分為三部分,首四句為第一部分,寫戰事開始,敵我雙方交戰的情況。次六句寫戰事的慘烈,我軍節節敗退,但戰士仍英勇作戰,最後壯烈犧牲。最後八句是對戰士的哀悼和歌頌,禮讚他們英靈不滅,精神長存。
詩的開始從特寫戰士的裝備開始,然後寫戰場上戰車輪軸交錯,旌旗蔽天,敵人如雲,兩軍短兵相接,軍士奮勇爭先向前,一個盛大的戰爭場面用四句便交代清楚。
第二部分寫楚軍的形勢漸漸不利,敵人攻進了楚軍的陣地,擊潰了他們的行列。這裏又特寫將軍的情況,他乘的戰車,左邊的馬死了,右邊的馬也受了刀傷,車輪陷入土中,四匹馬又被絆住,正是進退兩難,但他仍奮力拿着鼓鎚擂擊戰鼓,激勵己方軍隊繼續作戰。最後大概是天時不利神靈不佑,楚軍戰士死傷殆盡,被棄屍於原野上。這裏所寫的戰爭場面十分細膩,雖然用字不多,但已寫出戰場的狀況、戰士的面貌、他們的奮勇、交戰的慘烈和戰爭的結果。
第三部分從鋪敘轉到抒情。慨歎戰士出了國門,便永不回來了,身體被棄平原,離家的路非常遙遠。這些死去的戰士仍然帶着長劍挾着秦弓,縱然身首異處也毫不後悔。他們既勇敢又威武,自始至終剛強不屈,雖然身死但精神不朽。最後詩中讚揚他們堅毅的魂魄,是鬼中之英雄。詩中沒有一個固定的人物,所刻劃的是整體為國捐軀的戰士,他們義無反顧地忠貞衞國,是值得人們景仰和歌頌的。
相對《詩經》的質樸,《楚辭》用字較考究。我們從《國殤》中可看到作者運用了不少藝術手法和煉字技巧。詩中以豐富的詞彙描寫戰事,例如「吳戈」、「犀甲」、「車」、「旌」、「矢」、「驂」、「馬」、「玉枹」、「鳴鼓」、「長劍」、「秦弓」都是戰場上所見事物;動詞也很多樣化,用上了「操」、「被」、「蔽」、「墜」、「凌」、「躐」、「援」、「擊」、「帶」、「挾」等,非常豐富。詩中也常用對偶,例如「旌蔽日兮敵若雲」和「矢交墜兮士爭先」便是對偶句,而更多用的是「句中對」,如「操吳戈」與「被犀甲」,「左驂殪」與「右刃傷」,「霾兩輪」與「縶四馬」,「援玉枹」與「擊鳴鼓」等。
《國殤》的句式齊整,所有句子都是七言。這種整齊結構在《楚辭》中是較為特別的,而七言句也是《九歌》中最長的句式。用長句子,節奏便較舒緩,所流露的感慨也顯得沉重。《楚辭》表現南方的特色,其中有很多楚國的物產和用語。《國殤》每句都有一個「兮」字,就是楚國常用的助語詞,它放在每句的中間(第四個字),使語氣舒緩慢長,起「一唱三嘆」的作用,使感情更得到充分的抒發。

作者/出處

屈原

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頃襄王二十二年(西元前三四三──前二七六)。名平,一名正則,號靈均,戰國時代楚國人。屈原是楚王同姓貴族,學問淵博,歷任左徒及三閭大夫等職,曾輔懷王處理國事,對內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其後為上官大夫所讒,被懷王疏遠。頃襄王時,因令尹子蘭之忌,放逐江南。悲憤憂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大詩人、「騷體」的始創者。著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及《漁父》等。文采絢爛,詞藻瑰奇,表達出作者憤世嫉俗和忠君愛國之情。《離騷》一篇,篇幅之長,與造詣之高,被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之冠。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及東方朔的作品,合稱《楚辭》,成為當時南方文學的代表。

查閱次數:3566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殤」是夭折的意思;凡為國犧牲而死的人,就叫「國殤」。這首詩是屈原「九歌」裡的第十篇,九歌共十一篇,有人說首末兩篇是序曲和終曲,中間九首是原始歌劇。更有人推斷,因舊有歌辭鄙俚,屈原又另作了一遍。國殤是一首戰鬥的、悲壯的輓歌,古代祭祀陣亡將士的時候唱的。

國殤的主題很顯明,它是直接向為國捐軀的烈士們頌揚、禮讚、歌唱、歡呼;使聽的人受到感動,對陣亡者的英靈欽仰崇拜;鼓舞起聽的人同仇敵愾的情緒,勇於為神聖的國家民族犧牲。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