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上樞密韓太尉書

所欠錄音進行中,完成後補上
太尉執事︰太尉執事1
太尉閣下: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2。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3。」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轍生來好寫文章,曾經深切地想過,以為文章是一個人胸襟氣質的具體表現;光靠着學不能寫好文章,胸襟氣度卻是可以修養得到的。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滿在天地的中間,正和他胸襟的大小相稱。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太史公行天下4,周覽四海5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6交游,故其文疏蕩7,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史公旅行全國,遍覽各地名山大川,和燕趙地方的豪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豪放,很有奇氣。這兩個人何曾拿着筆學寫這樣的文章呢?他們的氣充滿胸中,自然地洋溢到外表,發動在言語上,表現在文章上,而他們自己也並不自覺呢。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8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9,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轍已經十九歲了,在家時所交遊的,不過鄰里鄉黨的人;所見不過在幾百里之間;沒有高大的山和廣闊的平原,可以登臨遊覽,開廓胸襟。百家的書籍,雖然無所不讀,但都是古人過去的事迹,不足以激發志氣。我恐怕就此湮沒無聞,所以毅然決定離開家鄉,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好使我知道天地的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秦漢之故都10恣觀終南嵩華11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12,仰觀天子宮闕13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14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15,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我經過秦漢的舊都,盡情地欣賞那終南山、嵩山和華山的高峻;在北邊看見那黃河的奔流,想到古時豪傑,引起無限感慨。到了京師,仰望着天子宮殿的雄壯,和倉廩、府庫、城池、苑囿的豐富與宏大,然後才知道天下的雄偉壯麗。見到翰林歐陽公,聽了他的動人的正大的議論,看了他秀偉的儀表;又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們交遊,然後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會集在這裏了。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16。入則周公召公17,出則方叔召虎18,而轍也未之見焉。
太尉的才智謀略,為天下第一,國家倚靠您纔沒有憂患,四夷的敵人,因為畏懼您的威名才不敢妄動。在朝廷以內,您如同周公和召公;出師遠征,又如同方叔和召虎,可是轍竟還沒有見過您的面呢。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人的學養,如果不取法於最偉大的對象,即使多又有什麼用處?轍來到這裏,在山之中,看見了終南山、嵩山和華山的高峻;在水之中,看見了黃河的巨大深遠;在人之中,看見了歐陽公,可是還沒有見過太尉呢。所以願意得有機會瞻仰賢人的光輝,聽你說一兩句話,以加強我自己的學養;然後才算完全看到了天下最偉大的山川人物,而不再感到遺憾了。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1920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21。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22,使得優游23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導賞

韓琦在當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偉大人物,自然就成了青年們所崇拜的對象。蘇轍寫信給他的目的,是請求賜見,好瞻仰他的丰采。本篇用書信的形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希望;以議論為骨幹,輔以敘述,襯出請求的意思。
這篇文章的層次很清楚。一、自己愛好文學;二、要有文學成就,必須養氣(以孟子和太史公為例證);三、自己因求養氣所以離家遨遊;四、已見名山大川,也已見歐陽公,但未見韓太尉,是美中不足;五、因此求見;六、補充聲明,求見非為求官。
蘇轍以一個十九歲的青年,求見德高望重的韓琦,卻能表現得不卑不亢,氣度雍容,既不狂妄,也不寒酸;有議論而不賣弄議論;有敘述而不堆砌辭藻;有頌讚而不流於阿諛;可謂恰到好處。
查閱次數:132
資料來源:
朗讀:(粵)、(普)
|
註釋、譯文:《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
導賞:《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文)、(粵)、(普)

作者/出處

蘇轍

蘇轍(公元一〇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號穎濱,又號欒城,宋四川眉山縣人。和他哥哥蘇軾一同考取進士,曾任翰林學士、門下侍郎。他的文章氣勢汪洋,筆力雄健,帶有英秀氣,讀之令人心胸曠達。父親蘇洵也有文名,後世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蘇」。死後謚「文定」;著有《欒城文集》、《春秋傳》、《詩傳》、《古史》、《老子解》,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查閱次數:1498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創作背景

這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一〇五八)蘇轍寫給當時「樞密使」韓琦的信,錄自《欒城文集》。宋朝的樞密使,掌管全國兵權,和宰相平行。「太尉」是秦漢時全國最高的武官名,作者稱韓琦為太尉,表示尊崇。

韓琦,字稚圭,河南安陽人。西夏(今陝西省以西地)來侵略宋朝,韓琦為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帶兵拒戰。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都任要職,封魏國公,死後諡「忠獻」。

資料來源:
《友聯活葉文選》,友聯出版社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5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