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公元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三國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子,文帝曹丕的弟弟。聰明穎悟,十歲即能作文,甚得曹操喜愛,因此也極為曹丕忌恨,數次設計,使曹植失掉父親的歡心。曹丕篡漢即位後,仍一再想殺害曹植,某次曾限他七步成詩,他立即作成,用煮豆燃箕來諷刺曹丕逼迫兄弟太甚,曹丕感動,沒有加害,但仍百計折磨他,封為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封王即說必須住在封地卻又不得過問政事,等於放逐流徙,因此憂憤得病而死。謚思,世稱陳思王。曹植詩才極高,東晉大詩人謝靈運曾稱讚他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他的詩,風格勁秀,辭藻富麗,音節諧婉,是中國文學史上漢詩以後、魏晉詩以前的「建安黃初詩」的代表作品,他本人更得算是古今有數的名家。著有《曹子建集》。
據《世說新語》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父親曹操在生時一直偏愛才華出眾的弟弟曹植總是心懷忌恨,於是故意令曹植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不成就要殺掉他。語音未落,曹植便說出六句詩來;因被限定在七步內作成此詩,故後世稱之為《七步詩》。此詩取材於日常生活接觸的事物,但是一語相關,道盡兄弟相殘的可怕。曹丕聽了這首詩後,深有慚色,因此打消了殺害兄弟的念頭,可見出色文學作品的感人肺腑,發人深省,並非舞文弄墨,自詡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