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精選
項目介紹
Apps
作者/出處
顯示全部...
隱藏...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西京亂無象1豺虎方遘患2復棄中國去3遠身適荊蠻4
長安城裏動盪不安,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正四處作亂為患。我只好再次逃難,拋下中原故土,將自己寄身於南楚所在的荒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5。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6
送行時親戚們眼裏閃着淚光,朋友們甚至追隨攀援於車轅。走出門一無所見,只看到一堆堆白骨掩蓋了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7揮涕8獨不還。
路上遇到個面有飢色的婦人,抱着孩子把他丟棄在亂草之間。回頭只聽到那孩子淒厲的哭聲,流着眼淚還是狠心不走回來。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9?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喃喃說自己都不知會死在何處了,母子倆又怎能性命都得到保全?我趕緊驅馬離去,不忍心再聽婦人說下去了。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南登霸陵10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11喟然12傷心肝。
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着西京長安。突然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明君的心情,不由得出聲長嘆,傷痛得好像撕裂了心肝。

導賞

《七哀詩》,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王粲所作《七哀詩》今存三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王粲當時所處的時代正值社會動盪不安時期,對於作亂之人,他用「豺虎」將憤恨的情緒表達出來;對於現實的逼迫,他所能做的就是逃到安全的環境。因此,前六句就將離開的原因及情景交代清楚了。中段描寫在逃亡途中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老百姓無法自保自足,連孩子都只好忍心拋棄。詩人捕捉住這殘酷而震撼的場景,從中表達了他的沉痛與感傷。「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最後四句描寫來到長安東南的高地,於賢明的漢文帝陵前,當下思念起明主賢君治國時的太平盛世。相較於今,不禁悲從中來,只有長聲嘆息,表達無奈的心聲。
全詩充滿了憂國與悲憫的情懷,字裏行間流露對百姓離亂的深刻同情。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時代氛圍,生動刻畫婦人棄子傷悲,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得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查閱次數:11358
資料來源:
朗讀:張敬才(粵)、白雪蓮(普)
|
註釋:《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
譯文:王鏡瑜,《古詩選讀》,文津出版社
|
導賞:王鏡瑜,《古詩選讀》,文津出版社(文)、張敬才(粵)、白雪蓮(普)

作者/出處

王粲

王粲,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卒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一七七──二一七)。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望族之後,少時即有逸才,蔡邕嘗倒屣迎之。善於辭賦,工五言詩。獻帝西遷,粲從至長安,不久又值李傕、郭汜之亂,乃之荊州依劉表,後受知於曹操,歷任丞相掾、軍謀祭酒、侍中等職。王粲多感時傷事之作,尤長於寫離亂景況。情調蒼涼,寄慨萬端,格局甚高,劉勰推為「七子之冠冕」。今存《王侍中集》。

查閱次數:2991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創作背景

《七哀詩》(西京亂無象)選自《文選》卷二十三。《七哀詩》起源於漢末,是樂府新題。「七」是言哀之多,並非定數。王粲以此為題,寫成三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作於初平三年(一九三)。當時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王粲被逼南逃。此詩便寫他離開長安到荊州避難途中的見聞和感受。詩歌通過對戰亂的描繪與飢婦棄子的事例,概括出戰爭給人民造成沉重的災難和痛苦,表現出作者對漢末戰亂的痛恨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資料來源:
《中國文學古典精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免費下載 中國古詩文精讀 流動應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國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本網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戶體驗.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