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夜归临皋夜归临皋1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夜饮东坡2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3。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夜里在东坡饮酒,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大概已是三更时份。家里僮仆已熟睡,鼾声大如雷鸣。我敲门都没有人来应,只好倚着手杖伫立江边,静听江水的声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长恨此身非我有4,何时忘却营营5。夜阑风静縠纹6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7
经常怨恨这个身体不属于我自己,甚么时候才可忘却营营役役追逐名利。夜深时风静下来,江上水波不兴。真想驾着小船从此消失,泛游江海寄托余生。

导赏

此词的上片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段平实的记事,叙述东坡夜饮,直到更深人静才独归住家临皋亭,结果家僮已熟睡,敲了许久的门都没人来应,只好倚着拐杖站在门外,静听不远处的江水声。然而,就在这一段简单的叙述里,东坡的时间推移、空间幽隔、难得自由之感已流贯其间。「夜饮东坡醒复醉」,好像是写此聚之畅饮,所以才会「归来彷佛三更」,可是,这「醒复醉」三字,何尝不也写尽了东坡在现实上的挫折?东坡文学中,「醉」正如同「梦」,都代表了生命的虚妄和无常──人之执着追求,痴迷眷恋,就好像是喝醉酒的人,迷迷茫茫的不知所归。「醒复醉」无疑是东坡在现实上的形迹:屡仆屡起,醒悟之后,却割舍不去对人世的关怀,于是,又一次跌入了情感与理想的矛盾挣扎之中。三更归来,敲门不应,象征现实的挫折,也流露了理想与现实不能协调之后,无依无靠的寂寞。而「倚仗听江声」,更写出了无法归家安顿后,凄然孤独的自伤之感。「倚仗」,乃人老的事实,是无法躲避的意识。孔子在川上曾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叹(《论语‧子罕》),滚滚江水本来就容易令人惊觉时间的消逝,更何况又值夜深人静,酒醒之后,临家门而不得入,其感慨焉能不深?下片所写的正是「倚仗听江声」而来的感慨和体悟。
「长恨此身非我有」,意思是身不由己。此句化用了《庄子‧知北游》的一则寓言:舜问他的老师丞说:「我的身体不属于我所有,那究竟是属于谁所有?」丞回答他说:「是天地暂时寄托在你那儿的。」因此,生命从躯壳来看,是短暂的,是不能自主的。然而,许多人却拚命从躯壳起念,为口腹之欲,名利之望而奔波劳苦。东坡这时似乎深有感触,不禁问自己:「何时忘却营营?」人寓形宇宙,坐死无由,对一己有形的躯体尚且无法自主,那么,营营索求,眷恋执着,所谓意义,所谓抱负者,又何尝不也是镜花水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东坡反身观照后的感叹。「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眼前实景,但也有心灵平静的象征意义,从而兴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体悟。就像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一样,驾着小船,远离扰攘的尘世,浮沉江海之间,逍遥地度完下半辈子。结笔两句,与其说是消极的隐退思想,不如说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宽和心境,与老庄「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后赤壁赋》)的自适心境的结合,彷若陶潜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境界。东坡旷达的胸襟,正是儒释道思想圆融的呈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及无待、空诸一切的修为,精神得到真正的自由,自然不再受限于涓涓时间之流,而能纵身于广阔的江海。一般人临流而兴叹,东坡此词却是临江而得道──《临江仙》之作,就是叙述一段释放身躯达到心灵自由的历程。
东坡贬谪黄州,身体受到限制,不得自由。但经过几年的生活实践,认真思辨,才体悟到生命在限制中得到自由的意义。《书与范子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元丰五年之前,东坡实际上是「闲而不适」,无法游心于物;元丰五年之后,东坡文学才出现真正的闲情。这首《临江仙》,是重要的关键。因为它揭示了由「身闲」到「心闲」的秘诀:能「忘」才能「游」,身心才能得「闲」;能「闲」才能观照万物,无入而不自得。

查阅次数:10827
資料來源:
朗读:黄雅然(粤)、宁荣璇(普)
|
注释: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
|
译文:甘玉贞
|
导赏: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文)、黄雅然(粤)丶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一〇五七)进士。 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北宋哲宗元佑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 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查阅次数:9385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曠達的胸襟源於先天的性情與後天的鍛鍊。年輕時的東坡雖不免任性自負,但他也是一位自省力極強、悟性很高的人,加上其有溫厚的人格、開朗的個性,使得他隨着年歲的增長、生活的歷練、學識的涵養以及個人的修持,逐漸地就形成了圓融的自我觀照,而得以透視生命的本質,以平和的心境面對人生的困境。寫於元豐六年(一〇八三)的《臨江仙‧夜歸臨皋》充分呈現了這一種自我觀照的精神。

資料來源:
刘少雄,《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麦田出版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