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上千寻1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2自缘3身在最高层。

导赏

这首诗是诗人三十来岁时的作品,写他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登上飞来峰上的千寻塔,鸡鸣时看见红日冉冉升起;诗人遥望远方,并不担心视线被白云遮挡,因为自己正站在塔的最高处。
本诗的前两句,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概貌。飞来峰原来就高峻陡险,且在这高高的峰颠上还有千寻高塔,诗人所处位置之高自可想而知了。通过夸张的手法,显现高远开阔的眼界。山高、塔高,所见则远,不仅水光潋滟的西湖可以尽收眼底,滔滔入海的钱塘江也隐约可见。由钱塘江入海,又自然地联想到海上日出的宏伟景象。诗人没有亲眼看见,所以用「闻说」。鸡鸣日出本是从前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在古人的诗歌中往往带有神话的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天台》一诗中,孟浩然更说:「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王安石登高远眺,自然想起了古人关于海日天鸡的诗句,引出美妙的遐想。
第三、四句表现了诗人由登临的欢愉心情,进一步生出积极奋斗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经世济民的才华。「身在最高层」,浮云已是飘游脚下之物,自然不能阻碍他的视线;心在最高层,则小人琐碎纷杂的闲言,亦自然不能扰乱他的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年青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古人常用「浮云蔽日」表达自己政治见解不被皇帝采纳,反受小人的陷害。而王安石的诗却是胸怀豪壮,表达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立场和信心。
《登飞来峰》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前人的诗句,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情怀,施展抱负的决心,意旨深远。「浮云」一语,固然可以专指当时王安石所处的政治环境,但亦可以看作生活道路上的障碍,还可以比喻一切蒙蔽真理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带出的,是富有哲理的主题。

查阅次数:1972
資料來源:
朗读:《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粤、普)
|
注释:《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
|
译文:
|
导赏:《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文)、龚广培(粤)、白雪莲(普)

作者/出处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北宋哲宗元佑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庆历三年(一〇四三)进士,初任淮南判官签书,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及参知政事。 先后两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朝政期间,推行新政,变法图强。 因政策时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对,新法受挫。 晚年退居金陵,卒谥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古文、诗歌,都成就超卓。 王安石的说理古文,深于经术,议论透辟,得力于先秦诸子。 他的诗歌,取法韩愈,下开江西诗派之风气。 宋绍兴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补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目录》三卷附《年谱》一卷传世,另著有《周官新义》及《唐百家诗选》。

查阅次数:3222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西,與靈隱寺隔溪相對,高一百六十八米。相傳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曾說此山很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到中國來,人們便稱之為飛來峰。

王安石這首詩所寫的,是不是杭州的飛來峰,歷來都有人提出疑問。有人指出杭州的飛來峰無塔,和詩的內容不吻合。王安石所寫的,可能是飛來峰後不遠的北高峰。明清人引此詩,有題作《詠北高峰》的。北高峰海拔三百餘米,登高望遠,可以見到錢塘江。此外,亦有人認為飛來峰其實是飛來山之誤。飛來山在浙江紹興城南,其上有應天塔。

無論王安石登的是哪一座山,他都是藉登高望遠,表達他高瞻遠矚的胸懷。王安石在1050年任浙江鄞縣知縣期滿,回故鄉江西臨川,途經江南時,登臨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這首七絕。王安石到鄞縣就職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積極的實幹精神,受到百姓的歡迎,卻遭到守舊官吏們的阻撓反對。但此時王安石卻是不畏人言,敢於革新,《登飛來峰》就是這種豪情的反映。

資料來源:
《积累与感兴——小学古诗文诵读材料选编》,香港教育局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