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精选
项目介绍
Apps
作者/出处
显示全部...
隐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1中秋,欢饮达旦2,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3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明月几时有?把酒4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5今夕是何年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7,高处不胜8寒。起舞弄清影9,何似在人间!
皎洁的月亮是从甚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拿起酒杯问问清澈的天空。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甚么年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亭台楼阁内,抵受不了高耸云端的寒意。在月殿翩翩起舞,玩赏舞动的冷清身影,怎比得上在人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朱阁10,低绮户11照无眠1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3
月亮转移到朱红色的楼阁前,月光低低地投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能成眠的人。月亮对人应该不会有怨恨吧,但为甚么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才又圆又亮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伏晴出、盈亏圆缺,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但愿我们都能长久平安地生活,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导赏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诗、文、词、书法、绘画都卓然成家,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是他的词作,是宋词的代表人物。
词自唐末兴起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用作抒情,多写男女之间的缱绻、相思、离别,因此说「词为艳科」。其实当时的士人只视填词为小道,就像今天的歌词,不会被当作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同样地,苏轼在表达自己的政见或抱负时会写文写诗。他同时也填词,但他与同期的词人有些不同,他的词并不局限在狭隘的男女私情,而是用这种文学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真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作中有家国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感怀之情,也有自然之趣、生活轶事,十分多样化,改变了词的写作风格。相对于前人的婉约词风,苏轼就被誉为开创豪放词派的宗师。
除了豪放词,苏轼的词也不乏浪漫之作,题材中不少涉及「月」和「酒」。他的写作风格与唐代的李白有相近之处,可以说,李白的唐诗,苏轼的宋词,都在一代文坛中独领风骚。李白的《把酒问月》充满奇特的想象,以月的恒久和人事变迁作对比,对人生有一番感悟,成了千古传诵的名作。苏轼为人熟悉的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另一首「把酒问月」的名篇,词中内容与李白《把酒问月》有相近之处,但又有自己的发挥,二者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调歌头》这首词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是在中秋夜欢饮之际所作,当然有月有酒,抒发的情怀是思念弟弟子由(苏辙)。词作于丙辰年,也就是两首《江城子》写成后一年。当时苏轼任职密州,与弟弟已有七年没有见面。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怀念亡妻,《水调歌头》想念弟弟,可见他当时在密州常感寂寞,思念亲人。
「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或称「片」)。《水调歌头》上阕望月,下阕怀人。词的开头是一个问句,问青天上明月几时有,写法与李白《把酒问月》很相似。苏轼大概是很喜欢李白这首诗,更模仿他的写法。三四句写「天上宫阙」,也是与《把酒问月》一样,从赏月想到月里嫦娥和她的月殿。李白常有「欲上青天览明月」之想,苏轼至此也有「我欲乘风归去」之句,希望飞到月殿,一尝做神仙的快感。既云「归去」,也就自以为是从天上而来的「谪仙人」,像李白一样。不过苏轼与李白的想法有点不同,他始终较为「入世」,不想就此离别人间,于是给自己一个借口,恐怕天上的琼楼玉宇太冷,「高处不胜寒」。他留恋人间,其实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值得他留恋的人和事,例如他挚爱的亲人。在中秋佳节,本应是人月两团圆的日子,但苏轼当时与亲人长久离别,当月影升沉,在楼阁窗户间流转,只照着他辗转难眠。此时他反而埋怨月亮为何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团圆,令人伤感。苏轼的际遇欠佳,但他是个很达观的人,常懂得自我开解。他想到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是宇宙间的定律,自古如此。因此自己又何必太执着,但愿大家可以保重,虽相隔千里,仍可透过共同看到的月亮,传递相思之情。
这首词包含大胆的想象,对月亮作了传神的刻划。然后又将「月有阴晴圆缺」的大自然现像与「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既是巧妙的比喻,又表达了旷达的思想;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无奈,以一句「此事古难全」作自我开解。词中最后「千里共婵娟」的想法,也接近李白《把酒问月》中「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意思。同一个月亮,启发了不同年代的诗人。不过李白较着重对月亮的个人感受,而苏轼则较着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两首作品既有共通,又各有千秋,同为千古绝唱。据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到今天人们谈论写中秋的文学作品,也一定会提起苏轼的《水调歌头》。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一〇五七)进士。 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北宋哲宗元佑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 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查阅次数:9296
資料來源:
《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创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等。相傳隋煬帝開鑿汴河時曾製作《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蘇軾這首《水調歌頭》詞前有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說明是在丙辰年中秋夜歡飲之際所作,抒發的情懷是思念弟弟子由(蘇轍)。詞作於丙辰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蘇軾本來任職杭州通判,因為弟弟蘇轍在山東濟南任書記,所以他請求北調,被派到山東密州,可是仍然無法與弟弟會面。這時他與弟弟已有七年沒有見面,正當中秋節這個團圓的日子,不免想念弟弟,思潮起伏。

資料來源:
甘玉贞

免费下载 中国古诗文精读 流动应用程式
app1 app1app3
支援Android 6丶IOS 10 或以後的版本
© 2024 国粹文化有限公司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本网站使用cookies, 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同 意